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时事剧是明末清初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时事剧秉着"实录"的精神,再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通过对时事剧作者创作心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找出时事剧在那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期大量涌现的主观因素,更好地探究时事剧的内在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理学经世群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集团。理学和经世之学是湘军集团重要的文化来源。他们奉程朱理学为正统,以"义理"之学为文化之本,主张文化兼容,推崇"诛天下之贼"的暴力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注定了他们在政治选择上必然会与离经叛道的农民起义军为敌。  相似文献   

3.
清初诗坛异彩纷披 ,而中州诗人群体为其中重要一翼。本文对薛所蕴、王铎及孟津诗派、彭而述、张文光、赵宾等一系列诗坛名家进行考证梳理 ,意在展现中州诗人群体在清初的整体面貌 ,补地域性诗史研究之一端  相似文献   

4.
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融入群体文化,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同侪互助,不仅反映教师个体的思想修养,同时折射出学校群体文化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盛敏 《语文知识》2008,(2):11-13
李梦阳以复古相号召,不仅开启了有明一代中州诗风,带来明中叶的诗文之盛,而且对其后中州诗文的走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先是开封、信阳作家群蔚为大观,继之则有“后七子”张扬复古,绍述李、何,明清易代之际,中州诗文再兴,亦以李、何为旨归。  相似文献   

6.
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环境中士人的生活遭际和文化心态密切相关。《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弘扬女子之才 ,写理想化的爱情 ,这是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人生理想的寄托。《金云翘传》写王翠翘悲剧的一生 ,着重突出的却是其“身辱心贞” ,体现了被迫仕清的文人对“失节”的忧惧和无奈。《好逑传》以理节情 ,则表现了作家在理学复炽的大形势下 ,对创作中人欲横流现象的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7.
成通时期的诗人诗作,体现着小李、杜以后晚唐诗发展的基本走向。懿宗一代诗人数量颇为可观,作品得以传世者将近五十人。世事的混乱、儒道的衰微,逐步改变着咸通诗人的处世心态,他们不得不面对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咸通诗歌在艺术取向上以平易浅俗为主,间有淡雅清丽之作,这预示着“元、白”与“姚、贾”两种诗风必将主宰唐末诗坛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8.
清初"贰臣"词人多能词.通览"贰臣"词作,可以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虽然出仕新朝,内心却悼念明朝,他们多选择隐含故国之思内涵的意象来表达故国之思."贰臣"词人由于在新朝并没被真正接纳,所以常有人生如过客的感慨.这种尴尬的处境,使他们悔恨自己的行为选择."贰臣"词人还多有隐选之想.他们多通过对陶渊明和菊花的吟咏,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贰臣"的心态是丰富而细腻的,对词境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陵入北诗人普遍出身高贵,是当年随晋室南渡的北方世家子弟。在萧梁王朝时,他们身居高官,养尊处优,沉迷于歌舞升平,作诗仅为自娱娱主,为文造情,没有深情,也乏感人的力量。入北后,国破家亡,无限伤心事郁结于胸,借诗抒怀,使摄入笔端的所有物象皆贮满其作为一个亡国者的复杂心绪——自责、追悔、家国之思、亡国之恨,这正是其后期诗歌独特的抒情表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政权更迭,国内的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对商业与贸易有了较深的认识,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许多国家都有开展对华贸易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此时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很强烈,福建对日贸易飞速发展起来,在规模、人数、范围等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商品种类方面更是丰富多彩,此时福建的对日贸易在整个亚洲地区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维护儒家价值体系的权威,宋明理学以不同的方式为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所以,宋明理学没有超出儒家的基本价值。从晚明开始,许多思想家开始批判宋明理学。清朝初年,许多思想家鉴于明亡这一历史事实,反思宋明理学。他们要么揭露宋明理学空谈误国,要么理学和心学之间相互攻击,总之其反思并未攻击到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不但没有超出儒家的价值体系,甚至没有脱离宋明理学的窠臼。因而,清初的理学反思在不触及儒家基本价值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为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12.
小说在古代被视为“小道”,其文坛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世俗化色彩。明末清初,大批文人介入通俗小说的创作领域,以他们的文心、文笔对小说这一通俗文类进行了艺术打造,使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均有了“雅化”的趋向,并具有了独特的文人品性。这一变化,强化了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现实感和个性色彩,并对清代文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实践礼学思潮,主要是针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孙奇逢、陆世仪等人。他们针对当时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重倡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身体力行,实践礼学,重建儒家礼秩。实践礼学思潮在改良风俗、改造理学、保存与发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他们的努力,传统理学最终成为清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合法的主导地位,从而彰显了儒家文化,奠定了清廷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张兵 《西北师大学报》2005,42(5):103-109
清初泰州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独特文化个性,又与扬州遗民诗群乃至淮海遗民诗群有着隶属关系的创作群体。这个诗群由泰州本籍遗民与流寓泰州的外籍遗民两部分构成,代表人物是吴嘉纪和冒襄。就社会活动的范围与生活方式而言,又可分为隐居家园和游食他乡两类。尽管是一个隐逸型的诗人群体,却呈现出极具个性的群体心态:高度关注现实,深切眷怀故国。由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泰州遗民诗群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关注现实人生,嗟贫、叹苦,抒写人生苦况;家国兴亡之感,故国旧君之思;凄苦、严冷的诗风;诗学取向上以杜甫为宗。  相似文献   

15.
晚明人心态呈现复杂的矛盾两面性,概括为:小品中充斥着强烈的个性解放与放荡不羁的精神与八股之呆板相冲突,人们为生存,又不得已而为之;清心寡欲与纵情声色;风流得意与惆怅忏悔。  相似文献   

16.
明代国人对先进兵器的需求,有了事关国运家邦命运的迫切性。外来火器,在明末辽沈战场上发挥了举国震惊的威力,也受到具体操作者素质、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清代通俗小说的描写却依旧承袭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中的法术,叙事偏重在以辉煌的结局强调宝物的威力,缺少一种战争工具本身的技术性展示。小农经济下的平民心理,考虑的依旧是眼前易于操作,并不真正关注具体操作过程和操作者素质,把事情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同时,将宝贝兵器视为百试不爽的万能法宝,也极为形象地状写出人们受到时代、观念积习的限制,在先进兵器期盼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闽粤汉人移民台湾,福佬人比客家人早到台湾,还是晚的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仔细查找汉文文献来看,康熙末年台湾客家、福佬移民的比例已有不同。明郑时期已有大批客家人迁台,康熙四十几年以后又掀起客家人迁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明末清初数学史的研究有两大缺陷,一是研究不够均衡,二是缺乏整体把握。需要推进古数复原思想,让数术研究走进数学史研究的视野,探索古代数学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9.
孙大军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30-33,102
盛世剧变下的晚唐诗人群体也发生了分化,大体可分穷寒、绮艳两大诗派.通过对两派诗人心态的分析,揭示穷寒、绮艳两派诗人具有的济世补天、怀旧伤时、避祸空幻、援佛道宗儒等共同特征.晚唐诗人心态的嬗变对晚唐及其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