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社会、政治、化语境中,海派作家一度呈现出趋附左翼的政治热情,但这种趋附,并非出自他们内心对无产阶级政治和学的认同,而是源于他们的趋时心态及政治认识上的幼稚。一旦国民党右翼采取政治上的高压政策,海派作家出于对政治的恐惧便有意迴避了政治,转向表面上远离政治的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的不合时宜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
四川当代彝族诗人们接受和借鉴大量的中外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拓宽了艺术视野,升华了审美境界,丰富了审美内涵;同时在创作中也更深入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底部,重新体味民族文化精神实质,以全新的感觉方式去领悟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地逐步走向了多元同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30年代的文学大师们关注社会和人生,运用自己的渊博学识和深厚积累,以严谨的态度创作了一批经典之作,使30年代成为新文学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青岛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高峰景象,形成了教育界的作家群落。一批作家云集青岛大中小学教育领域,各类文学体裁佳作连篇。青岛的风土人情、学校师生生活成为创作素材,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在青岛得以升华。青岛教师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缘于青岛优越的地缘优势、兴盛的城市文化产业,教育的重视与普及为教师作家创造了生存的栖息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创办构筑起教师作家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商业化生存语境,揭示了商业化倾向对30年京派文学的影响和制约,及京派在商业化语境中的文化坚守。商业化的约束及京派面对商业侵袭所作的文化反拨,使京派文学呈现出既有别于左翼又不同于海派的特殊风貌。  相似文献   

6.
明代四川的作家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四个中心,并体现出一种崭新的发展变迁趋势。作家的地理分布重心逐渐东移南迁,从而呈现出一种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状况,地域之间的差距有了大大的缩小。相对于前代严重的不均衡状态来讲,这更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格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域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在创作理想中推崇并追寻自由,独立,可事实上,现实生活时时处处与他作对。即便在自由主义思潮鼎盛的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也逃不过现实的丛生荆棘。对此,本研究从生计逼压,事业不顺,爱情坎坷三个角度对3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中挣扎的沈从文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爱世界都处于一种悲观低调的态势之中,即生存上是“无位置”的,情爱上是“残缺”的.一批敏锐正直的男性作家认识到了上述现实,并以小说的方式反映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时期,“京派”就产生在这样的年代里,它在与“左派”、“海派”的共存与斗争中,显示其独特的文学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京派”作家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本文以“京派”作家的心态为突破口,探寻这个文化群体的特点。当然,人的心理结构本身是复杂且矛盾的,探求作家的心态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揣度性,本文只能做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繁荣于上海,上海特殊的租界文化语境影响了电影的表达.在30年代的电影中,上海租界中的典型公共空间具有隐喻与象征的色彩,成为一座陌生、罪恶的城市.30年代的经典影片,在叙事策略、内容等方面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同时,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突围.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碰撞、对峙和冲突中 ,2 0世纪 30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取向呈多元化态势。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精神仍有所延续 ,左翼作家又着力发掘、张扬了农民身上的反抗、革命等肯定性因素 ,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则表现出对淳朴宁静的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和皈依  相似文献   

12.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移风易俗--以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初,新桂系在与蒋介石集团争权夺势的斗争中落败,被迫把战略目标移回广西,为了配合其“新政”,广西当局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他们试图通过改革将民众引向现代文明以巩固其统治,但没有成功。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探讨这一时期移风易俗,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与风俗、社会变迁、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辩证逻辑在中国30年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探讨了辩证逻辑在中国 30年代的发展情况 ,总结了当时的学者潘梓年、艾思奇、李达在辩证逻辑方面进行的理论探讨 ,及其在辩证逻辑科学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 ,并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14.
王礼锡是中国现代文学上的重要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对王礼锡的研究非常大缺,甚至被现代文学研究界长期遗忘。他的文学活动在30年代。由他发动的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倡导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直接促使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巨著《子夜》的诞生。他的诗歌创作,以来自现实的战斗的声音,为古老的格律诗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自觉地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献身于民族解放的革命事业,断然放弃旧体诗,转而投入新体的抗战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代初中期小品文期刊的繁荣以及林语堂所鼓动起幽默闲适小品文的热潮,是30年代上海文化工业起步和兴盛的结果。围绕小品文热而产生的种种争论辩驳,则凸显出现代作家对商业化文化机制或顺从或警觉或抵抗的心理。借助文化学的视角将有助于我们对30年代小品文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6.
把新诗的发展纳入与都市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既为理解它的某些本特征,也为认识它与具体化环境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因为作为中国现代学的基本生存空间,都市环境对新诗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30年代诗歌更与都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时期的两大诗歌潮流——左翼诗歌运动和现代主义诗歌运动都是在现代都市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这样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探讨30年代诗歌并揭示其特征,是一个值得尝试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30年代大时代背景下,乡土写作的抒情性给当时文坛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乡土写作的抒情基调、诗化的语言写作和独特的文体表现。这种抒情性表达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30年代文学创作的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     
《海外英语》2012,(11):27-27
20世纪30年代,世界笼罩在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当中。但在文化、电影等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学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大学分为三大类:国立大学,私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学费最便宜但是也最难考取的,是清华、北大、北师大、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这样一些主要由国家教育专款支撑的国立大学:而被称为“贵族大学”的协和、燕京、辅仁和上海圣约翰、沪江等等,这些具有西方特别是美国背景的  相似文献   

20.
受30年代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林语堂自身的经历以及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道家,并在老庄哲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他名士式的心态:在对待政治的态度上,他标榜“不涉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主张“超政治”和“近人生(情)”;在文学上,他创立了独特的远离政治现实的文艺理论体系;在生活上,他用幽默和闲适等手段来借以逃避现实,表明取向。这种名士式的心态也显示出林语堂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别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