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都市报主流化的几个误区 陈国权在《当代传播》杂志2004年第5期上撰文说,1998年3月,报人席文举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理论观点,并全面诉诸办报实践。一时间,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开始打出“迈向主流媒体”的旗号。然而,在“迈进”的过程中,由于各家都市报“主流化”的起点、目的不同,有的都市报不由自主地“迈”进了“主流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机关报要坚持 平民化方向 梁衡在《新闻传播》第5期上 撰文说,机关报容易让人感到它就 是为机关服务,说机关的话,说文 件上的话,说上面的事,这是机关 报的通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为 老百姓服务,说白了,就是机关报 的平民化问题。这是我们所有机关 报面临的问题。我们讲“三个代表”,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代表最大多数读者的利益。我强调,为最大多数读者传递信息,报纸才有看头。这是一条真理!《黑龙江日报》平民化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这主要是看头条。头条是脸面,基本上是老百姓的问题,很有黑龙江的特点,《55… 相似文献
3.
媒介产业发展 的三个误区 赵丽颍在《当代传播》2003年第2期上撰文说,媒介产业化实际上是对媒介资源的重新有效整合,我国目前的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由传统观念所带来的矛盾和困惑。 一是把媒介工具误认为意识形态—这是引起媒介要不要产业化争论的主要原因。媒介观认识上的误区直接造成了媒介产业化改革的驻足不前。其实,媒介产业化 相似文献
4.
信息终端的战略价值;杨丽娟追星与传媒道德责任;防止新闻侵权的三副盾牌;用思想寻找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浅论城市党报的平民化 林金康在《青年记者》杂志2003年第12期上撰文说,目前,很多城市党报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相当数量的报纸出现了经营困难、发行量下滑的趋势。有些人归结于目前的老百姓政治觉悟低了,不关心政治了,其实未必。事实上,并不是老百姓不关心,而是我们很多编辑记者没有本事把报道写成老百姓关心的东西。报道语言就是一个原因,谁会愿意整天去看一份充满会议语言的报纸?另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 与理论思维 沈世纬在《新闻记者》杂志2003年第9期上撰文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支新闻报道的劲旅——深度报道,在中国媒体崛起。其气势恢宏,纵横捭阖,激情洋溢,内涵深刻,在引导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失实” 的法定界限 王泽华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撰文谈到,根据法律解释,新闻失实报道,是特指那些基本事实失实、有侮辱性内容的报道.而基本事实准确,没有侮辱性内容,即使存在个别细节与词句不当,也不宜轻易称之为新闻报道失实而扣上“新闻侵权”的大帽子,除此之外,在采写报道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采访中问被批评单位与个人讲清楚,正确的新闻评论与正当的新闻批评报道,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2)进行重大新闻采访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把一些新闻事实材料搞得更准确。更充分、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8.
新闻不能“八卦” 陆高峰在《新闻三昧》杂志2004年第3期上撰文说,如今,一些娱乐新闻因为炒作严重,让读者难辨真伪而被称为“八卦”。可是,现在一些本应严肃的法制、社会等新闻竟然也“八卦”起来了。像曾经轰动一时的“留德博士开餐馆”、“神五设计师珠海遇害”等,最终证明都是严重失实的媒体炒作。开餐馆的根本不是博士,珠海遇害的工程师也不是神五设计师。针对一些娱乐记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学问”在哪里 赵仙泉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新闻的学问,不在于追求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的境界,而在于吞吐一切学问,为社会现实服务。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这是新闻学的气概。文史哲能为新闻学垫底,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人类学、心理学,都是新闻学的营养和气血。当然,新闻学在社会科学序列中间还是相当年轻的。它的羽翼尚未足够丰满,力量也还不十分强大。我国的新闻学和新闻事业,远未至风光无限好 相似文献
10.
侵犯名誉权的 褒扬性新闻 东晓彦在《中国记者》第6期上撰文说,近些年,出现了几起褒扬性新闻涉讼的案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无中生有的任意拔高。这类新闻“如果严重失实,影响了当事人原有的社会评价,损害了其名誉,显然是能够侵害名誉权的”。2、图片运用失当。如将他人图像和某些背景放在一起,引发错误的联系,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受到损害。3、表扬中的批评失衡。如有的作者写稿时喜欢运用抑扬和对比手法,为衬托某人今天的好,便不忘抬出昨日的非,为抬高一人,便不惜贬抑另一人。 信息传播全球化 的挑战与对策 王树柏… 相似文献
11.
记者是特殊的翻译工作者梁衡在《今传媒》2006年6月号发表文章说,我们时常刊登一些貌似重要,但读者不懂的稿子,这是报纸尤其是机关报的一个通病。问题之一是掩耳盗铃,作者懂以为读者就懂。其实世上各行各业,大多是少数人懂多数人不懂,记者就是特殊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策划与 策划新闻 膝晓东在《军事记者》2001年第12期上撰文指出,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策划越来越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重视,有的新闻单位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策划部门,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一策划新闻却应运而生。 策划新闻不是新闻策划,新闻策划的着眼点是对新闻的如何报道上,它所策划的是客观存在或注定将要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随策划者意图发生或者根本并不存在的“新闻”。然而,不幸的是,如今有的新闻媒体、记者打着新闻策划的幌子,暗度陈仓,将新闻策划演变… 相似文献
13.
赵化勇在2002年第2期《电视研究》上撰文指出,舆论监督评论节自立足的基础是“三个需要”:需要客观,需要公正,需要真实。其中,客观是我们的态度,公正是我们的立场,而真实是重中之重──是一切舆论监督的基础和根本,是保证舆论监督力量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媒介审判”的负面效应冯宇飞在《新闻战线》杂志2002年第11期上撰文说,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国内著名新闻法学者魏永征教授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其负面效应确实不可低估。一、“媒介审判”是对法治原则的亵渎。法律是一门十分精确化、专业化的科学,它随时代的演进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共有新闻"和独家新闻的关系王维成在《记者摇篮》杂志2005年第3期上撰文说,独家新闻对所有媒体来说,都是重要可贵的,它是媒体特色、水准、品位的体现。可以说没有一家传媒不重视独家新闻的。相比之下,对于"共有新闻"还没有引起所有传媒的高度重视。正是这一点削弱了传媒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媒体如何履行公共责任高萍在《新闻知识》杂志2005年第9期上撰文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转型期,并使得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变得日益纷繁复杂。如何在这一社会变革期内,更好地发挥大众媒体的社会职能, 履行其公共责任,从而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氛围,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今年第二期发表评论员文章说,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们的学习史。从屈原的《天问》到柳宗元的《天对》,使人们看到了分别产生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善于学习的人给各自所处时代创造的灿烂文化成果。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历史长河中激 相似文献
18.
王郁在《中国记者》2002年第7期上撰文说,成就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的永恒主题。成就报道要创新,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和规律值得 相似文献
19.
媒体投资“泡沫说”不成立喻国明在《传媒观察》2002年第9期上撰文说,在感觉到媒体投资迅速升温的情况下,一种须防范新的投资泡沫的警世之言也使人振聋发聩。人们对中国媒体产业赢利前景的乐观预期是不是继网络投资泡沫之后的新一轮投资泡沫?这是目前许多有志于媒体产业的人士非常关心的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国媒体产业其实还远没有真正“热”起来,投资“泡沫说”并不成立。据最新的数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理论上可以超过1000亿元,而事实上,我国媒体产业今年所实际拥有的市场“盘子”仅仅约800亿,… 相似文献
20.
媒体移动化是大趋势2007年第4期《中国记者》发表该刊评论员文章说,观察近期传媒领域诸多变化,梳理诸多新传媒形态,以系统的眼光分析数字技术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媒体移动化是大趋势。它需要主流媒体高度关切,从战略层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