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这句话从书面看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里)北京籍的人比较多。歧义句不一定是病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有两个意思,其一为父亲生病了,要开刀治疗。其二为父亲是医生要给病人开刀。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歧…  相似文献   

2.
对联中有一些可以一联多读的佳作,读法不同,意则有异,仔细品味,妙趣无穷。如: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这副对联,上下联不停顿读来是一种意思,若从中间断开,意思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痒不痒?     
有个同学接到他哥哥的信,问他头上生的疮痒不痒.他哥哥不会写痒字,就用圈圈代替,于是这句话成了“你头上的疮O不0?”这位同学不知圈的意思,就去问一位正在读语文的同学.那位同学说:“这圈圈是句号,问你头上的疮句不句?”这位同学不理解“句不句”的意思,去问一位正在学数学的同学.那位同学说:“这圈圈是零,问你头上的疮零不零?”这位同学仍不明白,就去问一位正在学英语的同学.那位同学说:“圈圈读‘哦’,问你头上的疮哦不哦?”这位同学一听,对圈圈的意思更不理解,又去问一位正在学化学的同学.那位同学说:“圈圈是…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看似不起眼,作用却非同小可。在有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巧妙地改动标点符号,使原句产生歧义或使意思相反,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明朝才子祝枝山喜欢给人写对联。有一年除夕,他走到一个员外家门口,忽然听到屋内有新生儿的“哇哇”啼哭声,他稍一思索,随手在门上题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下联是“昨夜生下妖魔不是好子好孙。”第二天早晨,员外推门一见对  相似文献   

5.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  相似文献   

6.
所谓歧义句,就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要辨识歧义句,首先得弄明白产生歧义句的原因。产生歧义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多义词造成歧义(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1)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收看不上”,也可以理解为“瞧不起”。(2)句中的“摄”也有两种理解,一是孙燕亲自拍摄,二是她被拍摄。二、语音停顿造成歧义(3)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4)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  相似文献   

7.
一、造成歧义的几种原因1.多音字引起歧义有些多音字往往引起歧义。例如:(1)她这个人好说话,所以大家都愿意和她来往。“好”有hao和hao两音两义,因而句子有两个意思。(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还”可读“hai”,指“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狱中联欢》一课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编者在文中对联语作了这样的解说:“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仔细推敲,这种解说似觉不足,它有可能会误导读者,忽略对联的组句技巧。这副对联用  相似文献   

9.
私底下,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写作文,版本不一.但学生可能最怕的还是写作文,为什么怕写作文,有副对联说得好,上联是“抓耳挠腮落笔愁”,下联是“胡编生套成文羞”,巧妙的是这副对联的横批,“无米之炊”.从这副对联里我们明白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呢?学生无“米”可下锅,又怎么能做“大餐”?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中 ,选编了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至于暑假 ,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 ,又是多么漫长 !”这句话在那篇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单一的、明确的。但是撇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这句话 ,便可能出现两种意思 :既可能是“至于暑假 ,对于一个喜欢他的……孩子……” ,又可能是“至于暑假 ,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这就是句子的歧义现象 ,有歧义现象的语句便是歧义句。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辨析、识别能力和对语言中细微差别的敏感性 ,从…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人们谈论得很多,意见也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他决不是那种不肯用功的人。在他的《移居》中有这样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碰到疑难的地方,能同他的邻居好友一起讨论分析,怎么会是不肯用功、不动脑筋的人呢?可见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抓住原作的主要精神、不钻牛角尖、不穿凿附会的意思。那时候最重要的书是儒家经典,学者们注释经典往往过于琐碎,而且求之过深,叫人越读越糊涂,而有人却自以为借此弄懂了什么“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2.
说 “歧义”     
说“歧义”窦曼玲“歧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同一种语言形式有两歧或多歧的意义,也就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例如:①汤热着呢。②借我十元钱。③反对他的意见。④打死老虎。这四句因为没有具体的语境,所以都有两种意思。例①既可以理解为汤非常...  相似文献   

13.
学习语言,标点不可小瞧。句中标点的有无,常常导致句子意思的不同。我国民间关于标点符号的趣事就很多。例如,明朝年间,江南才子祝枝山就曾巧玩标点符号奚落一财主。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除夕,一位财主请他题写对联。祝枝山写道:“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看了大恼,原来他是这样断句的:“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他怒责祝枝山。祝枝山却笑着说:“怎么不吉利呢?那是你读得不对。”于是他读道:“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似文献   

14.
幽默     
明朝的祝枝山有一次给人家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这家人见了,怒气冲冲地到县官那里去告祝枝山,言祝用这幅对联咒骂他家。祝枝山笑着辨解说:“哪里,我写的这副对联是给你家祝福的!”  相似文献   

15.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6.
选美大赛     
(接上期)2男生召开紧急会议全体男生临时召开紧急大会,商讨半路夭折的选美大赛。作为选美大赛的两个发起人乔雨明和齐亚哭丧着脸,一言不发。男生你一句我一句出主意,也没弄出个子丑寅卯来,会越开越糊涂。“大家静一静,”是鬼子精又尖又脆的声音,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这事好办!  相似文献   

17.
有一种对联,正读、倒读文句都通顺,意思都完整,这种对联称为回文联。例如桂林有一副风景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这就是一副回文联。又如,最近海南省海口市望海国际大酒店的征联也是回文联:  相似文献   

18.
有一年除夕,一个姓钱的财主请祝枝山写春联。祝枝山心想:这个钱财主平日搜刮乡里,欺压百姓,今天既然找上门来,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他吩咐书童在钱财主的大门两旁贴好纸,挥笔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人们看到这副对联,都这样念:“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钱财主听了气急败坏,知道是祝枝山故意辱骂他,于是到县衙告状,要求县令为他作主。县令派人传来祝枝山,质问道:“祝先生,你为何用对联辱骂钱财主?”祝枝山笑着回答:“大人差矣!我是读书人,无权无势,岂敢用对联骂人?学生写的全是吉…  相似文献   

19.
一个句子在意义上有两种以上的理解便构成了歧义句。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字多音这句话说重了。句中“重”读“zhòng”和“chóng”皆可,不同的读音便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一文中“自”字共出现了18次,这些“自”字有些意思相同,有些相去甚远,学生学习课文时往往不明其意,不知怎样分辨,产生混淆,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结合“自”在句中的位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仔细分辨其真正含义,才能明白该句的意思,从而了解“自”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