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以(获得)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相似文献   

2.
范春湘 《现代语文》2006,(2):105-105
四书之一《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就是探察事物:“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可见古代圣人就非常重视用探究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中国,科学一词是外来词,初到中国的时候没有相当的译名,当时的学者就译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以格物而得的知识是科学.“格物致知”出自《四书》之一的《大学》,原文乃是“致知在格物”.它的意思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所谓“格”就是发现、探察、研究、推求,“物”指客观物体,“致”即获得,“知”即知识.也就是若想要把知识推广到极点,就必须把每一件事的缘由,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大概就是现代科学所讲的实践求知。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发现,语文学习其实就有这个意思,尤其是中考复习阶段。现代文阅读复习中的格物致知,就是在阅读讲练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求知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阅读讲练的整个过程与多个环节中,本文拟就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的几个主要环节作阐述。  相似文献   

5.
二程对《四书》十分重视,他们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并训释《论语》、《中庸》、《孟子》,重订《大学》章次。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托《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句老话叫“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意思是推究事物就能求得知识。“格物”是对实物的探察,也就是现代的所谓实验。通过实物推究,验证物理,这是科学研究的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应有精神。敢于怀疑,善于求证,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实验精神应该从小培养。因此,当我们发现这种可贵的实验精神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孕育、成长的时候,不禁难抑一份欣喜。作文《奇怪的“左倾现象”》为其中生动一例。  相似文献   

7.
湛若水、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硕儒,两人共同掀起明后期心学思潮.而此均离不开两人对《大学》“格物”进行重新诠释.由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格物”之辩不可避免在湛、王之间产生.湛、王“格物”之辩共发生三次:第一次湛、王的“内外”之辩围绕“格物”展开;第二次“格物”之辩围绕知行而演绎;第三次“格物”之辩彰显湛、王两人对“心”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良知教的建立与其《大学》诠释密不可分,从“格物”之困到“诚意”为本再到归宗“致知”,阳明的思想宗旨得以逐步澄明,并以良知灌注“致知”,以《大学》心、意、知、物作为基本的问题、理路和结构,不断推动良知教的体系化。立足经典本身来看,良知教视域中“致知”,为格物、诚意、正心提供着逻辑依据,为修身工夫构建内在条理,更拓展了《大学》全体大用之境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大学》学。《大学》作为“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深刻影响了理学范式的演进逻辑,走出朱子“格物教”的“良知教”为此提供了又一个典范例证。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提出的“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相似文献   

10.
“《四书》的现代教育价值研究”系沈阳师范大学刘兆伟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梳理自两汉至近代有影响的各家注释,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实际,重新注释《四书》,实现对这一儒家经典的准确理解。以此为基础,从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等新的学科角度,阐发《四书》在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高青年学生人文素质和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新时代民族精神形成等方面的现代教育价值。目前,该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已发表《〈论语〉章句辩说-兼及儒家思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二程始表彰《大学》,称之 为“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子承袭程子将古本《大学》之“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而王阳明《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对此改法的质疑。但现代学者在讨论朱、王《大学》今古本之争时,多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 等条目。虽偶有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辩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 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2):F0002-F0002
朱雪芳,女,1963年4月出生。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系硕士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硕士论文《朱熹与王守仁“格物”义比较研究》,博士论文《诚以贯之杨时哲学息想研究》。发表论文《<大学>的义理性格》、《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大学问>“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周敦颐“诚者圣人之本”》等。朱雪芳博士简介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14.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一篇.《大学》提出了“三纲”、“八条目”,“格物”、“致知”作为“八条目”其中之二,具有道德修养方面的含义.北宋程颢、程颐在此基础上发挥出与“天理”相符的“格物致知”论,此后朱熹作《补传》对“格物致知”进行新的诠释,王阳明又将其复归于道德修养的含义.本文就“二程”、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3)
我国古人有所谓“格物致知”说。即通过穷研事理而获得知识。这种说法本无可厚非,但认识不当则很容易陷入唯心论。据明代学者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记:他与一钱姓朋友谈及古圣贤“格天下之物”事,便指着亭前竹子,让钱友去“格看”。钱友从早到晚坐在竹子前.竭尽心力,过了3天也没“格”出什么来,人却病了。王阳明认为是  相似文献   

16.
朱熹《四书集注》里,提出了"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论,形式上是朱熹从《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两句话推演出来的,实质上它是朱熹自己的认识论的核心.朱熹在《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处,注云:此谓知本这四个字是衍文.此谓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别有阙文,此特其结语耳."因此,特地补写了一章他所认为的阙文,把它作为《大学》传的第五章独立起来.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初识经典】《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在我国儒学经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从中将其专门抽取出来,编次章句。朱熹为《大学》和《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最后将这四本书编排在一起,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大学》以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地烙印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心灵。经宋儒标举之后,《大学》逐步成为"四书"之  相似文献   

18.
香港大学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香港大学成立开始,"明德"与"格物"就成了校训。"明德"、"格物"二语,均出自"四书"中的《大学》。"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光明皎洁的德性,"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  相似文献   

19.
写给大学校长的书——《大学之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从一篇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短文中得知金耀基先生的大名的 ,只知道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由于认同他的思想 ,就将我出版的《李泽厚学术论著提要》一书寄上。没想到他将 2 0 0 1年新版的《大学之理念》回赠给我 ,拜读之下 ,获益匪浅。他认为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型大学之开端 ,而北京大学之制度与精神 ,实是借镜西方大学的 ,所以中国的现代大学是“横向的移植”,而非“纵向的继承”(《牛津版序》)。西方现代大学之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 ,大学是中古给后世最可称美的文化遗产。中古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勃隆那…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什么》从哲学的高度对大学做了系统而精辟的阐释。“大学是什么”并非一种简单的事实判断,而是价值认知,但又不是某一种价值认知,它是基于某种价值共识的多元统一。从大学的视域看大学,高深学问是大学存在的依据;从教育的视域看大学,大学为学术而学术;从“人”的视域看大学:大学让人获得更大自由。大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大学就是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