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身体性"概念的理解不同。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理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根本上阐明空间性,唯有通过"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空间性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但最终却陷入了理论困境。而梅洛-庞蒂则认为没有身体就没有空间,我们是借助身体来把握外部空间的,身体图式是我们进入空间和获得空间认识的方式,"身体性"在空间性的本质建构中具有源始的和奠基的地位。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解决海德格尔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变成各种欲望符号的博弈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与“全面异化”导致了人的身体-主体的断裂与解构。因此,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重新复原身体-主体与身体-符号的交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身体的肉身、精神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稳定关系,让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身体重新回归自然界和谐一体的“后人类”新秩序中。  相似文献   

3.
情绪的理解和表达与身体的空间结构有很多对应的地方,这些空间结构包括"方向""上下"和"深度"等,将身体纳入到认知研究范畴中的"具身"观念同样也论证了情绪具有空间性,情绪的空间性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家们都试图证明世界及其存在物的实在性(Realit?t)本质,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尝试去解答存在物的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荒谬的。从海德格尔的视角,传统存在论执着于证明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率先把世内存在者理解为现成之物,把世界理解为众多存在者的集合,跳过存在论而以认识论为先。在《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人的存在)的生存论结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分析,化解了传统实在论对外在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徒劳证明,而对“用具整体”、“世界之为世界”以及“在-之中”结构的分析正是理解海德格尔这一努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一“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相似文献   

6.
英语空间性隐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耕 《天中学刊》2001,16(1):90-91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 ,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饰现象。然而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识活动。如“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树脚”等。这是最简单的隐喻。英语中的隐喻多种多样 ,本文依据修辞学及语言学的理论 ,通过对垂直性空间隐喻的实例分析 ,试图对空间性隐喻的特性作一番探讨。什么是空间性隐喻 ?空间性隐喻 ,是与空间方位(上下up—down ,里外in—out ,前后front—bac…  相似文献   

7.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在世存在”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表征,它不仅没有取消表征,而且还是表征的语境框架,且需要后者摆脱形式化的缺陷。“在世存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和反对表征,作为认知主体的此在正是凭借表征生成、塑造、拥有自己所处的周围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瓦雷拉等生成主义者一直将他们在《具身心灵》中的工作看作是梅洛-庞蒂思想的延续,实际上他们只接受了梅洛-庞蒂早期的“具身主体性”思想而没有注意到梅洛-庞蒂后期的“肉身存在论”思想,尤其没有注意到梅洛-庞蒂后期对“具身主体性”思想所面临的主-客体二元论框架问题的批判。瓦雷拉等人对“前反思的身体性自我意识”的生成主义解释实际上奠基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性”概念上,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接受梅洛-庞蒂早期思想的同时也将二元论框架引入他们所坚持的“生成的主体性”中来,其后果是“生成的主体性”还不是具身的。梅洛-庞蒂后期通过引入“肉身”概念阐明了身体和世界之间的特殊的交织状态,这一概念有利于生成主义冲破二元论框架,也有利于生成主义避免“前反思的身体性自我意识”诘难。  相似文献   

10.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空间观都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梅洛-庞蒂的超越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主客观空间之先,并为二者奠基。源始的空间通过现象身体作为在世界中的出发点,是一种处境的、处在的空间,其根基在于有方向的“在世之在”,身体空间是在世之在的一个坐标。人在世界中通过身体图式的运动机能得以展开自我、实现自我。这一现象场的空间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互逆性关系,这一关系取代了传统二元论的主客和身心二分。  相似文献   

12.
名词的空间性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态语言常以数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现代汉语以量词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量词显示出名词空间性的强弱差别。句法位置对名词的空间性有重要影响,主语句法位置能够充分地保持名词的空间性,事例句的宾语位置会强化名词空间性,事类句的宾语位置削弱名词的空间性。定语句法位置名词空间性的强弱与定语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Fou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ap spatiality and icon mimeticism in facilitating text recall. A secondary goal was to explore an assumption of the conjoint retention hypothesis, that the visuospatial component of working memory is involved in retrieving map information. We manipulated display conditions to evaluate the separate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map spatiality and icon mimeticism on text recall. We also utilized a concurrent task paradigm to assess both the recognition of spatial displays and the recall of map feature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all four experiments point to the mimeticism of icons as the key attribute of maps for facilitating recall, rather than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map when visual displays and text are present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encoding. We also found no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maps are processed in a more spatial manner than are lists. Copyright 2000 Academic Press.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对于海德格尔和现象学的关系问题历来存在着分歧。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始终是现象学方法的完整诠释者和忠实运用者,这可以从他的生存本体论、真理观和语言观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笛卡儿推崇一个反传统和反权威的抽象的、孤立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全部特征就是我思。这样的主体后来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尼采将身体提高到一个显著的地位以对抗之,弗洛伊德用一个散乱的并通常对自己的意识一无所知的心灵取而代之,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将这样的主体重新放到世界中来考察,以此来消解它的孤立性。各家批判使流行一时的主体哲学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继承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从“存在”入手直切事物本体的“存在论———解释学式现象学”,这种回到原初经验状态本质直观的看事物的方式,为我们认识事物本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本文将试从海德格尔关于”在场”的思想角度出发来重新观照诠释中国古代画论,以期进一步更好的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画论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seeks to characterize Teach For America's (TF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s engendering disillusionment among its corps members. Given that the corps members have little to no pedagogical or methods training prior to taking on teaching positions through TFA, the lessons learned during the summer training set the stage for the foundational beliefs corps members have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ecifically, TFA employs a framework known as the Academic Impact Model that posits that good teachers can overcome the ailments of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f they subscribe to notions of hyper-teacher-accountability. It is this false sense of reality that creates the opportunity for disillusionment and burnout among TFA's corps members.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方位词"前"、"后"空间性、时间性的分析揭示出其中的隐喻关系,并且阐明在实际使用中所体现出的语义和用法上的不对称现象,对"前"、"后"的语义进行相对全面的考察、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