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信砚先生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汪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论已经过时,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破灭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的信息的重构,应扬弃反映论及其真理观,建立以主体性为出发点的“非经典认识论”.笔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汪先生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误解使他走上了不可知论的歧途,不可知论的立场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误解使他彻底抛弃了反映论及其认识理想,进而演绎出了带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非经典认识论”.本文最后指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不是推翻而是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2.
<正> 一刘再复同志的“主体”论和“内宇宙”论所赖以立论的理论基础,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他要否定的理论基础,简称为“否定的基础”,一个是他所创立所谓“新理论”的理论基础,简称为“肯定的基础”。刘再复同志之所以提出文学的“主体性”,是因为“长期以来,机械反映论在文学艺术理论中根深蒂固,远没有象自然科学那样重视主体能动性的意义。”(《文学主体性论争集》第65页。以下简称《论争集》)读过一点哲学史的同志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与机械反映论不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范畴(它与黑格尔的实践范畴不同)引入了认识论,并充分强调  相似文献   

3.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认识论问题,要求哲学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瑞士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在对儿童实验心理学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原理".他从认识的个体发生的微观考察中,深刻地揭示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如果从现代自然科学和发生认识论中得出否定反映论的结论(见汪信砚:《认识的主体性与经典认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有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没有揭示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因此,反映论应当被彻底否定。与此同时,提出了“选择论”、“重构论”等一些从主体方面阐发认识本质的新理论。他们把这种新理论称之为主体性认识论;而把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叫做“以客体为轴心”的认识论,即客体性认识论;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我认为,彻底否定反映论的根据并不充分;提出新理论的理由也不太充足!  相似文献   

5.
一引论 何国瑞先生主编《艺术生产原理》之后,又在新著《文艺学方法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论纲》)中进—步确立和深化了自己的“艺术生产论”学术体系。 《论纲》的核心部分首先强调了“元方法论”及其指导下的从认识论升华到反映论再归结为生产论的理论原则,这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接着,何先生翔实阐述了“艺象”这一核心范畴: 艺象是艺术本体存在的现实形态。艺术主体、艺术播体、艺术受体、艺术管体都是围绕着艺象开展活动的,艺象是艺术主体以艺术客体为原料,使自己的审美情意对象化、符号化的产物,是满足艺术受体的心理(首先是审美情感)需要并使之趋于某种平衡定势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巨著中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标志着康德所进行的是一场认识论的变革。他以宏伟的气魄,对传统认识论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实行了“哥白尼式逆转”,把认识论的中心从自然转到人上来,把主体在认识论中的被动的静态理论发展到能动的动态理论,确立了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康德的主体性原则意义极为深远,它的革命性精神已远远超出哲学认识范围而影响到人类文化思想领域。虽然它还具有先验唯心主义性质,但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一书中,认识论与道论合而为一。“明”既是老子的认识论,它指对“道”的领悟.也是指本体或者说“道”自身的展示。这种合一使得《老子》的“道”论不同于西方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的建构,也使得《老子》的认识论具有超验的特性,有别于经验思维和知性思维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创立140多年了,今天又一次遇到了严重的挑战,这是一件自然而又令人困惑的事,但又可以说是一件好事。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经“过时”了,需要用一种“新”的认识论来代替它,譬如说用选择论来代替它;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发展,方向在于深化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只有提高主体性原则才能解决;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能满  相似文献   

9.
在古希腊哲学中就蕴含着主体性思想的萌芽,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近代西方哲学主体性思想开始逐步形成,但是,却陷入了存在论与认识论上的为我论困境。马克思通过批判地吸收以往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把“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现象”是康德建构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有着特殊的规定性,在这特殊的规定性中蕴含着对认识中主体性的肯定。在“现象”的生成过程中,康德更是处处彰显着认识中的主体性。康德在其“现象”说中所凸显出来的认识中的主体性,对于我们在现代探究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81年李泽厚同志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一文中提出了他的哲学是主体性哲学。什么叫主体性哲学?他作了一些说明。他说:“人性便是主体性。”(《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明页码)人性“也是今天哲学的中心课题”(第155页)。这说明他的主体性哲学是以人、以人性为基础和中心的  相似文献   

12.
《电大教学》1996年第3期刊登了本人撰写的一篇探索性的文章——《试谈认识方法的“三点论”》。文中粗浅地论述了每一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整体过程,一般都具有“三点性”,并据此提出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应该是“三点论”的观点。本文试用“三点论”的认识方法,对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运动变化进行简略地分析研究,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以进一步论证“三点论”认识方法的科学性。 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三点论”  相似文献   

13.
皮亚杰建构论与现代主体性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 他认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是有机联系的,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在活动的基础上主体去同化和顺应客体,通过自我调节不断达到平衡。鉴于皮亚杰建构论系统与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有着血脉相承的联系,为此,吸取其中蕴涵的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性的合理思想,有助于人们对现代主体性教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割裂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而孤立强调某一方面。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新成就并没有证伪客观性原则,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仍要以承认客观必然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察传》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名《吕览》,全书分十二纪、六论、八览,计二十余万字。《察传》列于六论中的“慎行论”,主张对传言必须用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加以检验,慎重考察,切忌妄听妄信,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被忽略的难题——论教育主体性的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性教育实验的现状有研究认为,我国教学论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三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理论基础由传统认识论向主体教育论转换,从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换”.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育实验正成为主体性张扬的重要途径,主体性教育实验成了教育实验的主潮:“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从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方面展开教育实验;“小主人教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认识论的提出(一) 教学论通常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做它的方法论基础。为了提出教学认识论,要先略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论点。一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自然界和社会是被认识的客体。主体作用于客观事物的活动叫做实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前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世界观,在大脑中所积累的思维方法,便成方法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人们要用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所以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都列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后人如要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就要把原属于主体的思维作为客体来学习。二是实践第一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检验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信息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国哲学界有人把信息论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引入认识论。这深化了人们对认识的微观机制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内容。然而,在人们把自然科学新成果引入认识论的过程中却出现这样一种倾向,认为反映论已经过时,应该以信息论、选择论、评价反映统一论等取代之。他们几乎都是把反映仅仅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模写、摄影。这种观点显然需要澄清。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反映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说明信息论不能被用来取代反映论,然  相似文献   

19.
《哲学研究》1988年第11期发表了李景源同志的《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在某些问题上同李文有不同见解。例如李文提出,“实践原则和主体性原则是统一的,在其展开的形式上,实践原则集中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实现了从客观性原则向主体性原则的转换。”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辩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先生把他的哲学与美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由马克思回到康德再向前进”(《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而在这个逻辑行程中,他的《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以下简称《论纲》)一文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性意义和中介作用,是他整个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和美学的中心和灵魂。因此,剖析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对于了解李泽厚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