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青 《新课程研究》2009,(9):157-157,16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何为语感?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之一。我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正是凭语感。  相似文献   

2.
陈小静 《考试周刊》2013,(18):23-24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语感为轴,语用为本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有好的语感,瞬间就能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有时甚至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审美趋向。语用是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它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和核心。语感是语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没有明晰的语感支撑,语用必定是盲目、低效的。如何提升语感,彰显语用呢?一、塑造人格,读想结合,提升语感体悟。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人们之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色彩感情,凭借的正是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4.
张红 《贵州教育》2005,(12):28-29
语文,无论是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都离不开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可以说是语言教学。对一门语言的领悟,最高的境界便是具有良好的语感。什么叫语感呢?语感就是语言主体对语言对象的一种直觉。说得简单点,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感修养较好的人,能够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可以从语句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中心主旨。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理解语言还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语感都是极其重要的。凭着语感,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同样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准确而得体地表达思想感情。两个语文知识大体相同的人,由于语感的差异,语文水平(理解和表达)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是2000年《考试说明》中的新增考点。“扩展语句”就是指将一个比较短的语句,合理地扩展成一个比较长的语句或几个语句。“压缩语段”就是指将一个比较长的语段或者几个语段,合理地压缩成一个比较短的语段。扩展语句,是为了把话说得具体、明白、精确、生动。压缩语段,是为了把话说得抽象、概括、简约、精练。扩展语句,先要仔细审查清楚题目的要求,认真揣摩明白原句的意思。具体答题方法,一般是给中心词增加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以表明人或事物的性质、形状、姿态、颜色、数量、归属,以及动作变化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情态、程度等等。压缩语段,也要首先认真阅读原文,正确理解和掌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而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本文从朗读吟诵中感受语感、朗读语段中增强语感和语感培养中注重技巧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方法。  相似文献   

8.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了四个紧密围绕关键语句的单元,教师应从概念阐发、功能定位及编排逻辑等方面理解什么是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有什么作用,教科书是怎么编排相关内容的?依托关键语句展开把握语段、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可以尝试摘录、改写和归并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理解、辨析、提取、综合等完整的思维过程,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开展实践,从而掌握这一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董玲焯 《教师》2012,(6):68-6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从识字逐步过渡到阅读短小简单的语段.到中年级开始阅读浅易完整的文章,高年级阅读有一定难度和篇幅的整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阅读抑或写作,语段结构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它往下是句子组合的直接形式,往上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而在语段组建中,语句的排列顺序就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而在中、高考语文测试中,常常编制有语序排列题。如何答好此类题,历来是师生极为头疼的问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人们读、写、听、说等活动的凭借,抓住了语感这一根本,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完成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任务.教学中,一方面要抓课堂教学,以读写为核心,通过揣摩语言、诵读课文、感受形象和推敲文字、梳理行文、抓特点写具体、写真情实感等途径进行读写听说的全面训练,培养语感.另一方面要促课外活动,以大量阅读为龙头,辅以练笔、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积淀语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过程中蓄积的语文情商,丰盈的语感心智和将来的阅读、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乃至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 所以,语文情商的蓄积,语感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习者的语文心智,语文心智越丰盈,其语文情商和语感能力越强。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不断地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或浓或淡、有意无意的语文情商,或强或弱、朦胧模糊、杂而无序的语感上升为丰盈的、稳定的、清晰的、能驾驭语文活动的语文心智。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高考试题中,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句式变换、修辞、语言表达得体、应用文考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中,经常出现数字要求。如果忽视了,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下面以2008年部分高考语文试题为例,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4.
王佳琳 《广东教育》2013,(11):14-15
弄清句式的勾联关系是提高语句衔接题解题正确率的技巧之一。从语句的地位和作用上看。不外乎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在语段的开头,选填的语句有概括、总结和提示作用;二是在语段在中间,多用来承上启下或过渡照应;三是在语段的末尾,用来总括或呼应。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其它学习活动的基础.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教师若只是孤立讲解分析语文知识,语文课堂则显得呆板、沉闷、枯燥,收效甚微.实际上,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需要在较完整的语篇中教学语文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语句结构,准确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而语段综合教学法符合上述要求,它是字词、语句、语法、修辞、写作等知识的综合训练,可以将知识教学与语段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结合语境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8.
新《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9.
"让阅读成为学生愉悦的享受",是开展阅读欣赏活动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按序列、分主题向学生推荐时文、美文等阅读材料,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欣赏课,围绕一个重点引导学生从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入手,通过情感熏陶、含英咀华、读写结合等,帮助学生强化语感,提高阅读技巧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时下,对精美语段的阅读、理解、赏析,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一旦到了考试复习阶段,这种课内的、课外的,或是整篇文章,或是篇章当中的精美语段更是铺天盖地,几乎成了语文复习的主要内容。因为一张100分、120分,或是150分的语文试卷,对精美语段的阅读理解总少不了三到五个语段,分值占到卷面总分的30%到40%。在学生、教师看来,提高语文试卷的得分率,30%的基础题,只要平时多看、多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