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感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以设问的形式把学生引入探究活动。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有一些学生会大声地喊“我知道,我知道”。这时,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尴尬的场面.甚至会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物态变化问题在各地中考中经常出现.这类试题注重对学生基本概念的理解、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这要求学生对物态变化会判断、会解释、会应用.下面通过精典题解,以帮助学生掌握“三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听了一些课,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学生举手向老师提问,教师往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来帮助他?”下面会的学生就会动脑筋思考,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思考告诉那个学生。如果一个不行,再来一个,一直到将正确答案告诉那位提问的学生。于是这个来自学生的问题就这样在学生的互相帮助和探究中获得了解决。  相似文献   

5.
夏卫华 《学语文》2010,(3):31-31
老师指点在教学活动中典型表现为课堂提问。一次好的发问,可以令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在迷惑彷徨时能明确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当然。劣质的问题。不仅仅会耗费学生有限的学习精力,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会损伤他们学习的热情。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的问题停留在表层,看上去场面热闹,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精心引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如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问题已得到了解决,还有学生在举手,思考仍在继续的情况,他会说“我还有一种想法,不知是否正确”或“不知我的这种思路对不对”等等。  相似文献   

7.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习惯:在上课提问时,会先随意提问某一个学生,在得不到正确答案的情况下,会再随意提问几个学生,而答案仍不令教师满意,最后教师就会让其“得意门生”来最后回答同样的问题,结果是教师会相当满意,并接着会与该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其他的学生却不能参与其中。从表面上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师生之间展开讨论,互动性好,实际上,从接受教育对话权利均等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都与谁对话?调动了谁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王福利 《数学教学》2014,(12):12-14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打断老师原定的教学节奏.有的老师是把问题留到课后跟学生解释.但是如果在课堂上能跟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来说会有更大的收获.下面就笔者的一节向量复习课作为案例,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听课或自己上的课中,常发现学生往往受某一事物的刺激或启发而产生联想和疑问。他们往往会在课堂上提出老师在备课中还未考虑到的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教师能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引导和利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能善待学生的质疑,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从不会想到能围绕教学内容来想,同时从产生疑问到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正如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并能善待学生的质疑。下面举两个例子,谈谈笔者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在师生就授课内容的问答中实现的,教师的问题设置方法诚然是这环节的关键因素,但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大胆回答的过渡亦不可忽视,它是联结学生思维与问题答案的一座桥梁。“桥梁”宽且平,“渡河者”(学生)就会大胆顺利地“过河”一获取问题答案(有时甚至会有所创新)。相反,如果桥梁窄且险,“渡河者”(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失败,  相似文献   

12.
章明 《江西教育》2011,(5):19-19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从“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在彼此对话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使得每名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素养.文章指出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在与问题、体验、静思、交流、任务的“五维”对话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训练江苏省丰县中学刘尊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思维方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想问题的方法。想问题有会想和不会想之别。会想,就是要合乎科学,合乎事物的客观规律。要想使学生会想,想得对,...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仅是使学生学会、学懂有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激发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想学”、“学会”和“会学”,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施教才能使学生会学数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会学数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把会发现、会探究、会思索、会实践这一现代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宗旨。在培养学生时,我们所坚持的原则是:留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索;留一个机会让学生创造;留一个空间让学生发挥;留一个天空让学生飞翔。通过近半年的试验,学生对校本课程普遍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注意了对质疑能力的培养。但在学生思维活跃、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质疑有的是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出乎我们的意料,“离题”太远。但正是这些看似“离题”的问题,往往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体现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不予回答或干脆持否定态度,就会挫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如果回答不当,又会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那么,如何驾驭课堂,处理学生“离题…  相似文献   

18.
在解题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对于某一问题老师还没有解释完毕,或者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说懂了,会了,看出来了;也会有另一种情形:对于某些问题,老师已作了明显的提示,而有些学生还找不出头绪来,要花许多时间去分析。前者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直觉洞察力,后者则缺乏直觉洞察力。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引导学生整体考察、总体假设、整体感悟就会培养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授新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不仅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有效措施,而且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主要一环。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越钻就越有兴趣;熟悉了课文,带着问题上课,学起来积极性就高了。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课就会抓关键,读讲得当,主导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遇到以下种种情况:提问话音未落,便有不少学生抢着回答;有时候没有发现某学生举手而叫了其他学生回答问题,举手的学生就会不高兴;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