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喷泉”实验的原理喷泉实验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如图1,圆底烧瓶中充满了易溶于液体b的气体a,根据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和帕斯卡定律可知:滴管挤出液体b之前,烧瓶内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当向烧瓶内挤出滴管中的液体b后,因液体b吸收了气体a,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内外压强差较大,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液体b从烧杯中倒吸入烧瓶而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2.
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中一个经典的压强实验,通过对用常见气体进行喷泉实验时烧瓶中气体的压强变化曲线分析产生喷泉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而解决尾气处理中的防倒吸问题,从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气体的溶解度与喷泉快慢和尾气防倒吸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产生的压强差,将液体快速压进容器中。许多师生认为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导致烧瓶中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氢氧化钠溶液从烧杯压入烧瓶,但实验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很难形成喷泉,即使用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也很难产生成喷泉,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反应速率较小。  相似文献   

4.
1喷泉实验的说明a.喷泉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强把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如HC1、HBr、HI、NH3、NO2等气体极易溶于水,可用水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CO2、H2S等气体易被NaOH等强碱溶液吸收,故可用NaOH溶液作吸收液进行喷泉实验。b.操作注意事项。①圆底烧瓶要干燥,且烧瓶内气体要充满。②胶头滴管要预先吸入水或某种溶液。③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液体进入烧瓶后,注意打开玻璃管的止水夹c.实验失…  相似文献   

5.
综合性实验试题是高考理综试卷的必考题目,其兼有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多重功能,也特别成为体现学科间综合的热点。气体压强问题是物理学科知识,但却和许多化学实验有关,尤其体现在气体的制备、收集、除杂及喷泉实验中,复习实验时要注意体会和总结。1是压强差导致了喷泉实验喷泉实验是课本上的常规实验,其形成原因是当烧瓶内的气体被吸收或溶解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则将溶液迅速压入烧瓶形成喷泉。关于喷泉实验的考查大多与压强有关。如2002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29题Ⅱ中有这样两问:(3)用图1装…  相似文献   

6.
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压强差。在一个针筒里吸满了水,用力推动活塞,这时针筒内水受到的压强大于针尖外面的大气压,水柱就从针尖喷出,如果针筒垂直向上,就是一个喷泉的雏形。要形成压强差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减小容器内部的压强,二是增大容器外部的压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容器内部气体的量,或者降低容器内气体的温度来降低容器内部气体的压强。可以在液体表面加压来增加容器外部液体的压强。化学上的喷泉实验是融合了物理、化学知识,利用化学方法使容器内外产生压强差。例析(2004年兰州初中化学竞赛试题)现代化城市中有各类喷泉…  相似文献   

7.
喷泉实验乐趣无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素珍  李旭珍 《化学教学》2000,(4):46-46,44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做喷泉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 ?喷泉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圆底烧瓶不干燥行吗 ,圆底烧瓶不倒置行吗 ?我们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分析 ,且做了实验 .烧瓶通过玻璃管与烧杯组成一个连通器 ,烧瓶原先装满气体 ,压强较大 ,大气压无法将烧杯里的溶液压入烧瓶 .挤压滴管的胶头 ,一部分气体溶于水中 ,气体分子减少 ,烧瓶内气压降低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于是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由此我们知道 ,降低烧瓶内的气压 ,则是形成喷泉的关…  相似文献   

8.
喷泉实验可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有机溶剂或特定溶液的性质,或在装置内外压强变化时引发的实验现象。现就喷泉实验原理归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学生常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做喷泉实验?”“其它溶液能不能代替水来起喷泉作用呢?”“改用其它装置是否能做喷泉实验?”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还是探讨一下“喷泉”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的基本装置,设烧瓶容积为250mL,玻璃导管长35cm,胶头滴管内挤出约0.5mL的水,那么0.5mL的水要溶解多少毫升的气体,水才能从尖嘴导管中喷出来呢?图1 喷泉实验装置要让水顺利喷出,烧瓶内必须有一个压强差(设为ΔP)。ΔP为多大才能产生喷泉?大家知道,1atm相当于10.34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则有:1atm∶10.34m=ΔP∶0.…  相似文献   

10.
有关喷泉实验问题在全国高考中几次出现。它之所以成为高考热点,是由于它综合了化学及物理知识,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喷泉实验的关键是:①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②产生一定的压强差。一、喷泉的类型1.压强差是靠减小其上面烧瓶内的压强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一、在实验中的运用1.喷泉实验原理:利用某种气体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把液体压入烧瓶,在尖嘴处形成喷泉。例: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f,a中形成喷泉,b液体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符合要求的是  相似文献   

12.
喷泉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在实验室中 ,利用气体和溶剂的某种性质 ,在一特定装置中 ,也能模拟自然界的现象 ,形成美丽的喷泉。1 探讨喷泉形成的原因1.1 总结回顾高中化学课堂上分别用氯化氢和氨气做过的两次喷泉实验 ,不难总结出用该装置能形成喷泉的原因。只要从滴管挤入的液体或溶液 ,能将烧瓶内的气体大量溶解或与之反应 ,使烧瓶内气体大量减少 ,造成烧瓶内处于低压状态 ,此时打开弹簧止水夹 ,烧杯内的液体或溶液将受大气压的影响迅速涌入烧瓶内 ,形成美丽的喷泉。例 1:(1994年上海高考题第 9小题 )都能用图 1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  相似文献   

13.
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推而广之,任何能够容易溶解于水或者能够容易和某种溶液发生反应的气体均可设计成类似的实验装置。由于喷泉实验涉及气体的性质和压强,使之成为一个化学和物理的交叉问题,曾在中考、高考中多次反复出现,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浓厚兴趣和重视。图1是我国中学化学教材中采用的典型的喷泉实验装置。该装置比较复杂,实验操作难度大,在收集氨气的过程中会有不少氨气泄露,既造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如果用带有一只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像NH3或HCl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被水吸收,从而产生喷泉。而一些难溶于水的酸性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也可以产生喷泉。彩色喷泉不仅仅由烧瓶中的气体与烧杯中的溶液反应生成的,还可以由烧瓶中生成气体后的溶液产生。在中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15.
1 原理 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空气压强时出现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液体的下滴、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①被检查的装置营造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其内有一部分气体。如:将导管插入水中、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等。②通过一定方式(改变温度、体积)使装置内气体压强发生变化。如:手捂试管、向装置内加水等。③气体压强的改变能通过一定的现象(气泡、水柱等)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喷泉形成的实质是压强差造成的,颜色由物质特性决定。根据其形成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形态各异的喷泉实验。  相似文献   

17.
这里介绍的是空气中氧气百分含量一个较为简单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由于空气中氧气的消耗而导致圆底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内外压力差使锥形瓶中的水引入倒置的圆底烧瓶中.本实验具有简单、准确、快速等优点,作为初中化学的第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由于它的精确测定结果和虹吸效应形成的"喷泉",使得本实验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不论是作为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具体实验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1 改进实验目的 喷泉实验[1]是中学化学中比较经典、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实验.关于喷泉实验改进的介绍也有很多[2,3,4].传统方法收集氯化氢气体是在圆底烧瓶口塞一团棉花,根据瓶口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来确定氯化氢气体是否收集满.  相似文献   

19.
液体压强是中学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而海伦喷泉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水喷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本文对海伦喷泉进行研究,搭建不同类型的海伦喷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尝试解释其基本工作原理,运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分析得出液柱高度差、液体密度、喷管口径、温度等各个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影响喷出水柱高度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第二册中重要的实验,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往往与其它问题组合成具有探究性、综合性较强的能力考查型题目,为命题者青睐.下面谈一谈有关喷泉实验问题.一、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既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快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即形成喷泉.二、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