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授受”是“课程内容的授受”的简称。要分析课程授受的社会学意涵,首先必须言明究竟何谓“课程内容”。 在课程社会学的研究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存在两种对立的知识观,即“法定知识观”与“生成知识观”。法定知识观认为,课程内容是以经政府部门指定的或政府所设专门机构审定认可的教育文本(如教科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与“法定性知识”[1]。“生成知识观”则认为,课程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创构的结果。因而是一种“协商性…  相似文献   

2.
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教育知识之法定基本形式的“课程文本” 作为课程文本之社会建构过程的“课程编制” 作为课程文本之社会解读过程的“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3.
江宏  张缨 《政治课教学》2009,(11):40-42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不只是“制度课程”“文本课程”,还是“体验课程”。  相似文献   

4.
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已有20年,在学科建设上先后经历了课程体系结构的探索和内容体系及其核心的确立两大阶段。在内容体系及核心内容的确立上经历过“理论授受”、“知识授受”、“技能授受”、“修养授受”等四次较大的内容嬗变和确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各种定理、定律、公式及推论,还要让学生经历这些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因”,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去揭示数学原理,体验知识生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6.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教学的认识局限于哲学的认识论领域中,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教学也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仅仅把教学视为认识论的范畴,视为知识的授受过程,舍弃了人的存在,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教学不仅仅是知道授受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体生命逐步成长与形成、学生的个体  相似文献   

8.
课程生态观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存在着科目繁多但缺乏整合的弊病,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替代。“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生态主义课程思潮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对当前高校课程结构的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  相似文献   

10.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目标的一种社会学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目标”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宣言。“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教学目的)部分明示着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课程编制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其“内容”、“纲要”及“要点”之类的部分则显示着课程被锁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架构。课程目标是在价值观念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吻应程度最强的一个课程范畴,其吻应程度远超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授受”等其它课程范畴。  相似文献   

11.
陈家尧 《今日教育》2007,(10S):41-43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制度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由此.课程内容除了有预先设计的静态的文本内容.还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的内容。所以有人说.新课程的话语体系中“生成”成为一个高频词。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在积极尝试生成性教学.可是.由于对“生成”的理解有误,出现了一些误区,甚至出现了被“生成”牵着鼻子走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目标的一种社会学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目标”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宣言。“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教学目的)部分明示着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课程编制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其“内容”、“纲要”及“要点”之类的部分则显示着课程被锁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架构。课程目标是在价值观念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吻应程度最强的一个课程范畴,其吻应程度远超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授受”等其它课程范畴。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共同参与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这样教学就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追问发现,国家、专家等角色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变化。“国家”角色开始隐退,“专家”由“象征性参与者”向“事实性参与者”过渡,使课程知识合法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课程将不纯粹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专家”与“国家”在角色、地位上既有磨合又有争夺,从而也改变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过程:课程由社会单方“控制”的中介变为多方“认同”、“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回归生活课程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德育课程改革的进步:不仅使课程价值取向转为培养有道德的人,也使课程教学从知识的授受转向对生活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却与德育课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谐之音”。这里,笔者试就生活世界与生活场域作一思考,并对道德教育与德育课程谈谈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高校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已有 2 0年 ,在学科建设上先后经历了课程体系结构的探索和内容体系及其核心的确立两大阶段。在内容体系及核心内容的确立上经历过“理论授受”、“知识授受”、“技能授受”、“修养授受”等四次较大的内容嬗变和确立  相似文献   

17.
优化教学,已是人所共识;如何优化,更是人所共求。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便由此应运而生。一、阅读教学的心理流向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观的突破“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授受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甚至把教育等同于知识的授受,这样,传统教育中的智育不过是知识的灌输。”(钟启泉《现代课程论》P314)可见传统教学观视教学为知识灌输的“物理”过程,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为师生间单向、线性、程式化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其中课程改革是广大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我们反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那么在课程实施中又进展的如何呢?我们看到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填鸭式的教学,即课程授受,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缺少对话,缺少生机,缺少生成,追求效率而忽视质量,这就是课程授受的"麦当劳化"现象。本文试图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课程授受"麦当劳化"的现象,笔者主要从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到课程实施的社会学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展开论述,不求面面俱到,以求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学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黄忠敬 《早期教育》2004,(7):U004-U004
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课程。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经验的结构在社会中对知识进行不断重组与建构,它强调的是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强调奔跑者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的活动。这样,课程被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过程,此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而又开放的、灵活的、情境性的、时间性的并与现实相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20.
课程的拉丁词源“currere”所具有的丰富意象为其后数个世纪的解读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先是将其阐释为名词形式的“跑道”,重在静态的、预设的轨“道”,后是呼吁其动词形式“在跑道上跑”,重在动态的“跑”的过程与体验;在经历着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从工具价值到过程价值的历史转换之时,“currere”又被认为是描绘了各种利益群体在课程场域竞相争夺话语权的图景.即课程作为权力的竞技场,凸显其政治性格。这一演变轨迹标记了人们认识课程的重要阶段,记录了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的变迁。亦是逐渐将课程放置在一个更开放的体系、更广泛的背景中来理解的进程。有力地推进了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