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4.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5.
合辙押韵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种对联用韵奇巧,称做同韵联,即对联中上联的字都押甲韵,下联的字都押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押同一韵。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6.
何素舟 《广西教育》2008,(19):64-64
对联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是用简练和优美的词句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对联的形式、特点,引导学生诵读、积累,还要教给学生赏析对联的方法,品出其中的韵味。  相似文献   

7.
对联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对联有许多讲究 ,写谜题对联难度更大 ,要十一、二岁的从未接触过对联的现代小学生写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行吗 ?出乎意料的 ,我班学生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还啃得津津有味呢 !一、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学生用好奇的目光问我。我不慌不忙地边写边念 :“问生意如何 ?打得开 ,收得拢 ;看行情怎样 ?醒的少 ,迷的多。”告诉他们这便是一副对联 ,继而神秘地说 :“上联和下联要我们各猜一样商品 ,能猜出来吗 ?”孩子们说 :“是伞和酒。”还回答了理由 ,在回答中 ,学生明白对联要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比较上…  相似文献   

8.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9.
捧心而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言志联)对联原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为了在短小的对联中容纳尽可能丰富的内涵,一般都会采用简练典雅的文言来表达。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在现代写作活动中的推广,有不少文化名人也开始用浅近通俗的口语来写对联。陶行知的这副对联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陶行知是现代著名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曾  相似文献   

10.
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狱中联欢》一课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编者在文中对联语作了这样的解说:“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仔细推敲,这种解说似觉不足,它有可能会误导读者,忽略对联的组句技巧。这副对联用  相似文献   

11.
对联谜 据传,有一回乾隆皇帝和众大臣猜谜语,纪晓岚用对联的形式制作了两条谜语:  相似文献   

12.
幽默     
明朝的祝枝山有一次给人家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这家人见了,怒气冲冲地到县官那里去告祝枝山,言祝用这幅对联咒骂他家。祝枝山笑着辨解说:“哪里,我写的这副对联是给你家祝福的!”  相似文献   

13.
张颖 《陕西教育》2010,(5):26-27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对联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对联知识、格律及写做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优秀对联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重点放在对对联知识、格律及写法的认知上。第二步.用三课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和品评由学生搜集的古今名联.重点放在对对联韵律美的感知上。  相似文献   

14.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导入中用对联激发求知兴趣,用对联导入新课,可导出作者、文体、时代背景、主题内容等,并借助多媒体将对联内容、相应图景展示在屏幕上。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利用"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导入,  相似文献   

15.
角度之一:对联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综观全文,对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此对联开头别出心裁,给人以新颖之感,能巧妙地吸引读者,使人有兴趣读下去。其二,作者通过介绍对联、解释对联、评价对联,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中心论点。其三,因为对联包含东林党人鲜明的政治观,也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故对联又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教学方法与过程:可用“导读法”教学。1、作者为何介绍三百多年前的一幅对联?2、此对联开头有何好处?3、对联的意思是什么?4、作者认为东林党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表现在哪里?如何评价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5、作者解释对联、评价对联,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何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联     
《小学青年教师》2008,(2):20-21
1.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用下列词语编写一副对联。千条拂雨花润风万朵柳2.请为自己的书房写一副对联,激励自己读书学习。3.观察特点,合适的对联用线连起来。踏破磊桥三块石暑鼠凉梁客咳惊稻草捆秧父抱子分开出路两重山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形式短小,文字精悍,是一种特殊生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只要教师们重视,一定能够重新拾起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19.
范百和 《考试周刊》2014,(58):14-15
<正>"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悬挂或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对偶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深刻的民俗文化形态。对联与诗歌在文化领域中各领风骚,因此,对联在我国的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放射奇异光彩。关于对联产生的年代,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从它的发展史看,它荫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邈邈然已有千载。对联对仗严整平仄协调,句式精练,形式灵活,文情并茂,雅俗共赏。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撷之精华,拾其珠玉,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睹其芳、品其泽,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自己的积累。一、用对联导入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浓浓的文化氛围中,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好。例如:学习《促织》一文,笔者使用了以下导语:“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写鬼写妖”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