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开拓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出贡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总课题组、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在辽宁省丹东市共同举办了中华民族传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探究,既要注重赓续过往的研究理路,又要注重对接新时代的主线思维。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旨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建构,就此意义而言,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先导;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认同范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一体两面的密切关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复合概念,“中华民族”体现其主体性,“共有”体现其方向性,“精神”体现其本质性,“家园”体现其同构性。在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主体性要求正确把握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方向性要求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本质性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同构性要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高度重视对上述关系的处理,通过系牢中华民族精神纽带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国家向国际社会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从视觉形象概念切入,梳理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概念内涵,归纳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四大特性,探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产生机制与分析路径,进而构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国际传播结构框架。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展现中华文化影响和底蕴、历史和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载体。加强新时代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民族形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龚赛红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蒙受的耻辱,使中华民族重新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以此为...  相似文献   

5.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房俐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有着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中华民族的团...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吴玉琦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界定首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认,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曾...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爱自强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这些精神在近代的各个时期有其具体表现,孙中山创导的民族主义,是广泛团聚中华民族大众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是19世纪末20年代初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逻辑基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探究如何构建这一意识。构建这一意识要从主观维度追问“人与自然”视角下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性认识在这一视角下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是生命共同体;从客观维度把握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内容及存在样态,使各民族成员认识到这一共同体的客观存在,从而自觉认同与主动归属;此外,还须从主客一体维度处理好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实践互动关系。立足新的时代发展条件,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将有助于我国在现实和理论的相互影响下,寻找适合中国生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爱国自强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和民主共和精神。这些精神在近代的各个时期有其具体表现,孙中山创导的民族主义,是广泛团聚中华民族大众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解决民族压迫问题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白菊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而成并被全民族所认可的优良道德规范。它世代相传、日臻完善,并与当代道德相融汇,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在我国社会王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几个问题李康平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表现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的伟大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成员所认同,所共有的共同思想、心理和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表现。在当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勤劳勇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民以其勤奋刻苦、艰苦奋斗的美德和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几经磨难、几临倾覆的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表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纵观世界各国各民族,古往今来,无不重视道德与精神等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维护国家安定,促进国家发展的一种良药。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之花,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沃壤之中,在中…  相似文献   

14.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提出及其发展 为了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养成良好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1990年,笔者首倡并主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论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出应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多种渠道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端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海内外同仁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总体上研究,应发端于中华民族古老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根据大量的古历记载和丰富的考古发现,是不容置疑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在发展中华民族在聚力的“过程”中,中因境内的各个民族都有光荣的历史,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炎帝文化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经过历代提炼、重铸,贯穿于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炎帝文化是时代精神形成的渊源和基础。炎帝首创农耕文化的实践,孕育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精神;炎帝历经磨难的实绩,激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炎帝利民思想的升华,形成了中华民族为民奉献精神;炎帝子孙的血脉认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不仅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名列前茅,而且,中华民族的教育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鸿都门学,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必须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本文通过概述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进一步明确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这有助于不断地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民族书写历史的新篇章,实现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学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必定会激发全体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历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