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向科学进军"的系列科技攻关行动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这一精神以爱国为核心信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构成,以奉献为价值取向,以奋斗、协同、育人为实践和方法论原则,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六个方面的有机集合体。继承和弘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有利于我们坚持和完善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激励科学家接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张超 《人民教育》2024,(1):70-72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深度阐释、挖掘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元素,从培养爱国精神、树立理想信念、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学术诚信等方面探索在科学教育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立足我国科教事业实践构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价值观的培育与培养策略,为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数学精神的内涵特性和教育价值,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才能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顾润生:“涵育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实践”项目的背景和内涵分别是什么?陈国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科学家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学风,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多措并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努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一块重要拼图。从其正统性来看,科学家精神覆盖了伟大民族精神中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大维度;从其传承性来看,科学家精神的爱国、奉献、创新、求实、协同、育人六大核心要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可找到相应坐标;从其界碑性来看,科学家精神发轫自五四运动后舶来的科学精神,倡导普遍主义、共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现代科学规范;从其时代性来看,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在新发展阶段对于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鉴于此,需要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认同、崇尚并积极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科学精神启蒙于近代,随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家精神。之后其内涵丰富发展,确立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内容。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动力,是提升其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厚植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内化其灵魂、合作中孕育其精神,这四个方面是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是数学教育需要关注的方面.数学形成史、数学证明方法史、数学名人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3种重要形态.文章以“二项式定理”为例,构建教学策略系统,落实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李栋 《福建教育》2023,(29):14-16
科学家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发展和延伸,对于学前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丰富,可从五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文化氛围;传播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故事和感人事迹;鼓励幼儿自主提问,敢于尝试;重视幼儿科学思维发展,亲历探究过程;灵活采用项目活动,引领幼儿科学学习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育中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的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数学的发达程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在科学的发展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占据了上风,理性活动和理性价值受到压抑,在理性科学与外在功利发生冲突时,理性常以失败而告终。数学教育应重视培养理性精神,理性精神的氛围浓厚,才会形成重视数学的气候,才有助于发挥数学多方面的功能。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重理性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精神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生成于科学家爱国奋进的历史征程,凝练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实践成果,继承中华文化的美好品格与优秀内涵。科学家精神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方法体系,彰显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契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规律。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生的逻辑价值,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唯科学之风盛行导致一系列的后遗症,人们反省得出需要具备科学精神,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精神不仅仅只要求科学家具备,大众也应该具备,通过科学传播,则能让大众把握科学精神,更好地促进社会及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著名科技史专家乔治·萨顿曾说:“大多数的人,而且我也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都不去思考科学的精神。”他指出,科学对人类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为人类带来了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即物质上的便利,这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是科学的精神。在现实中,我们之所以重视科学,只是因为它能促进经济发展;之所以重视科学教育,仅仅是由于它能使学生顺利通过囿于科学知识的理科考试。难度巨大的统考,尤其是理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带来的发展变化推动着中国精神的现代转换。在当代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精神超越了其"刚健有为""共生利他""中庸和谐"的传统形态。在五四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精神的助推下,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6.
黎文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4):131-132
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中展现的数学家形象及负载的数学家精神能推动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和数学学科整体育人的实现。以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为例,管窥数学家形象与精神在教科书中呈现的现实样态,发现教科书中构建了一种以古代男性为代表的,睿智、独立、少有情绪且静态化的数学家形象,渗透了以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求实精神为主的数学家精神,且数学家形象与精神具有随学段变化的特点。进一步,需要面向核心素养,构建数学家精神的目标体系,整合和塑造多元化的数学家形象与精神,并整体设计数学家形象与精神的跨学段呈现。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具有中国特质的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谈到科学家精神,他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导致高职院校往往轻视对文科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事实上,科学精神并非科学家或理科学生所特有,它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运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以及对于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选择与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文科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余淑敏  马炳军 《海外英语》2022,(19):156-158
科学家精神是历代科学工作者在不断奋斗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对培养新一代青年具有重大价值。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塑造的重要时期,但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未涉及与具体学科的融合。该研究以大学英语为基点,通过文献研究和观察提出当前高校所开设英语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高校英语课堂中继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发现,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发挥国内国际双优势,促进大学生的科学道德进步和高校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