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善若水     
“水”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常用的一种物象,用以比拟说明为人处世的道理,而班主任的工作艺术与“水”之道也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水善利万物而不周。老子用这句话来赞扬水的德行,实际上这句话也可以作为班主任的座右铭,尤其是“善利”二字。我们常说班主任要有一颗爱心。其实,只有爱心是不够的,而“利”,更能准确反映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就像水一样,给农田以灌溉,予生命以滋养,而不求回报。班主任工作也是这样:一是服务、帮助,二是引导、指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养成品格时得到最大利益,并避免现在和将来可能受到的损害。水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容…  相似文献   

2.
水是至柔之物,也是攻坚强者;水既圆滑细腻,又坚强永恒。
  老子有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班主任,我想学“水”之灵性,在学生思想道德、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方面,希望人人都有一颗向“善”之心,如细水长流,打造班级向“善”文化。  相似文献   

3.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确,水因时因势而起,滋养万物,至柔至刚,来去自如,亦同佛家所云“缘起缘灭”,不强求万物羁留,动则风生水起,静则坚毅如石。  相似文献   

4.
师者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 四十多年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悟,我体味到:师者若水。 师者若水,宽容博爱。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师不在名,有爱则灵。师者应有博爱的胸怀,容纳一切学生,容纳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生一"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道家文献,是老子的元典思想。“道”是老子及道家重要的思想。“道”即“太一”和后来出现的“一”。“太一生水”是道家早期的宇宙生存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源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太一生水”中的“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圣哲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眚,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这几句话颇费解。有人说老子抹杀实践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反科学的。有人认为老人轻视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笔者却不以为然。纵观《老子》全书我们便可知:老子是极力反对背离了“道”的轻举妄动的:“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他认为“道”创生万物之后,万物的运动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老子》书中“名”的含义时,人们往往以正名、形名之说来解释老子的“非恒名”。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老子所讲的名,既不能以儒家的正名说来解释,也不能用法家、名家的形名之学来说明或取代,因为它们虽能说明老子所讲的名的一些现象,却不能反映老子所讲的非恒名的实质。 一 有人提出,老子的“道”化生万物而有名,立论乃由道而名。盖万物有实,则名以称之。这的确是老子说明“道可道”“名可名”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以儒家的正名说来解释老子的“道”与“名”的关系,却不能完全说明老子所讲的“道”与“名”的实质内容。道不同,名的内容也不同。例如《荀子·正名》中所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就不一定完全符合老子“名”的概念。因为老子还说过“道恒无名”。这就是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该文博大精深,涵盖天地,蕴含了丰富的德育与管理思想,其中“道”“无为”“上善若水”的思想对当今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通过对老子相关思想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开拓中职班主任工作的视野,并有效地提高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人生当如水     
古往今来,对水的比喻甚多。最著名的是《老子》里的那句“上善若水”,简单四字,便告诉人们,人生最高尚的境界就像是利万物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人生当如水,方可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10.
理解“柔弱胜刚强”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老子》赋予“柔弱”与“刚强”的特定内涵。《老子》用柔弱象征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世界和谐安宁的建设性的力量;用刚强象征发展到极致、必然要走向灭亡的破坏性力量。《老子》在柔弱与刚强两种力量的斗争中有意突出柔弱胜刚强的一面,其目的是以此警示人们要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减少因私欲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过度争夺与倾轧。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主张虚静至柔,而水最具有这个品格。它滋养利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处安于卑下,心要保持幽深而明澈,待人真诚无私,说活恪守信用,为政有条有理,办事发挥所长,行动把握时机。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的,中国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子作为道家的开拓者及代表,其思想中所蕴涵的整体生态智慧正在被人们所挖掘和弘扬。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而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子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成就了老子之道的“救世之学”。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基本精神无疑是今天环境问题治理当中之所求。  相似文献   

13.
整体思维是《老子》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老子》以“道”为枢纽,勾勒了一幅宇宙万物生化变动、相互耦联的整体画图,表达了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思维意蕴,从而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同一、万物贯通的融浑气质。一、《老子》整体思维的对象《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派生万物的总根。  相似文献   

14.
“太一生水”的神话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葛店出土楚简出现“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图式。“太一生水”不是战国中后期突然冒出来的奇思怪想,《老子》等为它准备了充足的思想或文化的材料。它是有神话或民间本体文化之背景或“基础”的。“太一”相当于道或太极,它的母型是“混沌”、太阳或北极星。作为“天地母”,它是“生”水并通过水生成天地万物。这又以“水生万物”的“水源论”宇宙观为基础。而太阳、太一或天帝,都有控制、衍生雨或水的功能,这也是“太一生水”的另种表达或证明。  相似文献   

15.
刘波 《山东教育》2010,(9):12-12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笔者认为,教育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必须走人性发展之路。应该具有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一书中,对“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句话中的“不辞”二字认为不好懂.并引用了魏源在《老子本义》中的观点把这句话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顺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其实随着如今有关《老子》的各种出土文献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这句话提供了大量材料,对此,通过对字形及读音的比较分析,以及联系上下文意,得出始、辞()形近音同,“辞”在此句中可译为“主宰”之意.  相似文献   

17.
“道”与“德”的阐发在老子那里得到了诠释,他把形而上的“道”从神秘的领域引入形而下的万物之中,乃是一种质的飞跃。在老子的视域下,“道”不仅作为万物的总根源,而且亦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基于此,在“道”产生万物之后并内在于其身者谓之“德”,德既是道的外在显现,又是万物的内在属性,从而引发了道与德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把“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老子的哲学(即道家)就是对“道”进行系统论证的哲学。老子的“道”的涵义是什么呢?《老子》第十四章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卸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相似文献   

19.
<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道出了水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和包容坚韧的宽广胸怀。漳源幼儿园位于长子县城漳源北路,因浊漳河南源而得名。“若水”契合我园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漳源幼儿园的园名,因此,我们凝练出“若水文化,润心养行”的办园理念,初步构建起“三向(向上而生、向善而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老子的“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思想,阐述“老子思想”中“淡薄名利”、“功成身退”、“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最,突出老子名利观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对国家公务员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