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别的事物作喻体来打比方,以便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如其分。如果用于一句之中,是一种修辞手法,如果用在全篇,则可以视为一种写作手法。它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借物喻人,一种是借物喻物。借什么  相似文献   

2.
《劝学》中有这样两个含“故”的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人们呼唤学生主体的声音越来越大,教师一育堂、满堂灌的落后状况已经有所改观,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学生主体行为也渐趋理性,大家纷纷走出"热闹",冷静反思,开始了新一轮"学生主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学生主体"教育理念历久弥新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经认识到:①教育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②教育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可以窥见.③教师应为引导者,学生应为主体者."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君子之教"的论述就表明了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是一篇散文,作者许地山以朴实的语言,借助花生向学生讲述了“人不能光看外表,要富有真才实学”的道理。教学《落花生》一文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即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写人的一种品格,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时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战国晚期乐正克在《学记》中这样论述过教与学的关系:"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观念同样契合今天的"少教多学"理念。"少教多学"的终极教学效果一定是"高效率、高质量"。  相似文献   

6.
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②人君无谏臣③,则失政,士④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⑤;操弓不反于乐⑥;木受绳则直⑦;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⑧;孰不顺成⑨?毁仁恶士⑩,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鞣(11)自直,斩而射之,通过犀革(12)。又何学为乎(13)?”  相似文献   

7.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輪,其曲中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闡明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識,培养品德。吾尝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  相似文献   

8.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强而弗抑则易;和、思、易,则可谓善喻也.”《学记》上的这段话给我的启示很大.这说明在我们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佳的角色是一个导引。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诱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学作品中的美。在学作品的不同体教学中,我想.诗歌的教学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采取拟人的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有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这里所选的三则寓言,其作者都是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甚至两千多年以前的时代,但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经·关雎》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有的人认为是写小伙子彻夜不眠时间生的幻想,清人姚际恒则说此两章是借"荇菜"既得而"采之"、"之",以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细想起来,这两种说法,均有不合诗意的地方。第一章借雎鸠友情和鸣、呼唤伴侣为兴,喻成年"君子"(或"淑女")到了该找(或嫁)"淑女"(或"君子")的时候,故而好配偶。此"君子"利"淑女"的"这",在区别于雎鸠发情寻求伴侣的动物性之后,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最动人的一幕,它是对人类文明在普遍意义上的概括。因此,第一章在全诗中起了统摄全诗,营造气氛的…  相似文献   

11.
许思友 《学语文》2007,(5):39-39
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常取兔子为喻。⑴"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经·王风·兔爰》)爰(音缓):缓之借,逍遥自在。以兔、雉作比。兔性狡猾,用来比喻小人;雉性耿介,用以比喻君子。意在指小人可以逍遥自在,而君子无故遭难。通过这一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12.
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提出了“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各种已有知识和技能,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获得新知识的习惯,锻炼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品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  相似文献   

13.
劝学 古语·点评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开篇亮明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相似文献   

14.
正真正的课堂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更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了。在中国古代就有所谓"君子之道,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学生学习起来才感到轻快;开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  相似文献   

15.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时常写到物,我们既可以单纯地说明物、描写物,也可以在文章中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以物喻人,能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然而,在运用这种写作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只有对相似点反复摹写,才能让二者一步步融合,文章意蕴得到自然升华。一、细致描绘,突出重点在以物喻人类的文章中,写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不管是写花草树木,还是写其他静物、动物,关键是要挖掘物与人在形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文言文部分《劝学》教过几遍之后,慢慢清理一下,笔者发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在教第一遍时,除了让学生反复阅读以至熟读成诵外,还让学生认真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从而在文章内容上了解了劝学即勉励学习。下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然后通过比喻论证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第二段,写  相似文献   

17.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强而弗抑则易;和、思、易,则可谓善喻也。”《学记》上的这段话给我的启示很大,这说明在我们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佳的角色是一个导引者。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诱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文学作品中的美。在文学作品的不同文体教学中,我想,诗歌的教学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贾谊写《惜誓》当是他人性本质的体现。《惜誓》当是他借怜惜屈原不得志而誓死之篇来表达他的看法和态度。从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屈原之死的事实表示了惋惜之情,对其本人表达了尊敬之心,但又毫不保留地表达出"以死抗争社会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做法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的态度。其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所谓君子生存得志敬业、失志隐身和绝望自杀三种选择之外更多的思考:为什么君子只是消极地对待命运的选择呢?为什么就不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呢?为什么就不能以务实的态度来改变现实社会中总是君子和小人颠倒关系的事实呢?君子真的有必要考虑以上这些问题吗?贾谊提出了明哲保身、明辨是非、当留则留、当退则退的新主张,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方法。这些新思想、新主张和新思路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它是贾谊《惜誓》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更是君子生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所在。它既是社会问题,更是人生问题。《惜誓》的美学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以生命为中心的美学思想、"神游太空"的美学思想、"神游昆仑"的美学思想、"思今忆古以明君子之道"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古人都有这样的见解,我们现代人则更应具有创新的意识。于是,我在六年级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大胆开放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还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些论述对于帮助我们思考教育教学中如何教育学生有着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