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经济的驱动与出版业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出版物担负着知识传播、知识更新和知识分享的重任,而知识的传播、创新、加工及应用等,都有赖于出版手段的不断改进与提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释放知识所蕴涵的力量。因此,出版观念的创新、出版模式的转变以及出版系统的现代化是我国出版业,也是大学出版业所面临的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一在知识经济社会,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占有的多少和配置是否合理,以及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图书出版业也不例外。出版资源将以智力因素为主,与编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出版业转制改革以及生存发展并逐步融人国际出版业的大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很猛,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一朵奇葩和亮点。与此同时,对于我国大学出版社的事业,人们都在作着各种各样的思考。大学出版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别于非大学出版的特点何在?它的关键定位又是什么?在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形势下,大学出版未来的走向又应该是怎样的?通过对美国大学出版社的观察和了解,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出版专业高等教材之一的《外国出版概况》(陆本瑞主编)最近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首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出版情况:从外国出版业的历史、现状至发展趋势;从政府和社会对出版业的宏观管理至出版公司的经营管理;从图书发行、宣传促销工作至出版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几乎出版业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概括的介绍。其中出版教育事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在70年代才逐渐兴起,本书对它所做  相似文献   

4.
出版的未来何在?这是一个人人都在问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得先问另一个问题:今天的出版问题何在?从台湾的出版业(含上游出版及下游通路业者)来看,主要问题也分全球性的和在地性的。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编撰的《2004~2005国际出版业状况及预测:国际出版蓝皮书》即将于2005年年底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2003年该所推出我国首部国际出版业蓝皮书后的第三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先生担任本书主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业的管理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让中国的出版业界了解世界、走出国门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从2003年以来,每年都要对国外出版业的年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同时预测下一年度国外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在形成研究报告、编撰成册之后,作为一项固…  相似文献   

6.
《编辑之友》2016,(8):12-18
本刊记者:大数据给出版业带来了新机遇,之前对于读者购买行为和阅读行为的洞察,是出版业缺乏的,但大数据使得这一影响出版业发展的外部难题解决得以可能.另外,就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而言,大数据也可帮助编辑更好地配置出版流程上的各种资源.诸位专家,请各位就大数据给出版业带来变革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此分析大数据到底给出版业带来哪些机遇?或大数据出版到底具有哪些优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大家都在谈论中国出版业可供选择的对策,考虑怎样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中青社社长胡守文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入世”以后与国外出版社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争夺,看谁能更多地留住土生土长的、高素质的中国出版人才。胡守文说的,我很同意。而目前我们给自己的出版人才所提供的成长与发展的空间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通常情况下,一个中国公民若想介入出版业,可能有的几种  相似文献   

8.
微言大义     
《出版广角》2015,(4):126
中国图书出版网官方微博当我们讨论数字出版商有关移动的策略时,我们说的移动究竟代表着什么?有一个很快也很容易想到的答案。移动涉及定期在Facebook、Instagram、Pinteret以及类似的平台上发布消息,这样有移动手机的人才能紧密地跟随你的宣传脚步。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微博独立作者经常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成功,但他们实际上究竟卖出了多少本电子书呢?不同于传统出版业,自出版的作品都没有ISBN码,而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要问:文化创意的源头是什么?创作与出版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各种文化创意的源头?如果出版人对这类问题无法以肯定的答案回答,那就不能怪学术界与民间不把出版业真正当作产业来发展.出版业如果能够反躬自省的话,就知道自己行业里,无论是出版业的定位,或是出版品的内容,都无法给自己行业一个能够自我肯定甚至是自圆其说的说法,又有谁能够把这个行业当作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0.
在这20世纪的末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自身及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一种追随时代的紧迫感,在图书出版业,自从电子出版物一露头角,敏感的出版人就有了一种不安:传统的图书是否将很快被电子出版物所取代?或者,假如二者能够共存,二者的社会需求又会是怎样的分布,这种共存状态能够维持多久?等等。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出版业态,对我国的各出版集团而言,不仅有利于传统出版的产业升级、优质资源的延伸运用,而且对适应媒体融台背景、优化管理机制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2,(34):7
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字出版产物?《光明日报》报道:出版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不断的数字革命浪潮,出版业会有怎样的改变?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数字出版。"我个人对数字出版有一点见解,认为数字出版是基于数字内容的一种服务,它应该顺序满足几个层面。"新闻出版总署质检中心的程晓龙指出,第一应满足对内容的基本战线和传播;第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美国出版商协会正式表示,要推动美国出版业的出版人才多样化;美国一位业内知名人物布莱恩·祝德(Brian Jud)也曾就出版人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看来,出版人才不仅是国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出版业发达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作为一个出版经理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朝什么方向发展?布莱恩·祝德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对象是美国出版经理人,虽然未能面面俱到,但有道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又能保证,你的未来不是梦!且其中的一些见解,确实时常为我们所忽略,实有提点之效。  相似文献   

14.
你想想,连大学出版社都不搞学术了,都市场化了,甚至都低俗化了,中国的出版还有什么前途!馨誉鬓记者:"转制"曾经是2004年中国出版业最重要的关键词。我还听说,大学出版社还给转制订了个时间表。您怎么看? 贺圣遂:对于大学出版社转制和市场化,我的立场是比较保守的,我比较注重从大学出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从这次收费事件及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带来巨大冲击这一客观现实来反观出版业自身,似乎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新技术将会如何改变出版产业目前的生产模式?出版业应如何适应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型市场?出版业的新型业务如何开展?出版产业的生产流程应如何改进?  相似文献   

16.
全球资讯网是有史以来最一视同仁、最民主的大众媒体了。常言道,出版的自由不是谁都能享受的,它只属于那些买得起出版业的人。收音机和电视都由那些买得起广播经营许可证的富翁们所操控。相比之下,只要拥有一台连通着网络的电酗,任何人就都有与几十亿人沟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上海,是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祥地,在上一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中国的出版中心.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的出版业享有全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之誉.<上海出版志>以极其丰富翔实的资料全面地客观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发展轨迹.上溯出版事物之肇始,下限至1998年,近千年上海出版业的兴衰、起伏,都记录在案."往事越千年",读<上海出版志>,不能不对上海出版业的历史辉煌,发出由衷的感叹.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这不仅是一个名字的简单改变,而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平台,您认为这个平台会给我国新闻出版研究领域带来哪些变化?郝振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始终伴随着整个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在成长。所改院并不仅仅是名字的简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是业内最热的话题,它不仅关系着行业转型升级,也关系着各个出版企业未来的生存。那不妨来认真地探讨一下数字出版的本质。数字出版,从内容角度而言是出版业,从形式角度而言属于网络业,这是与传统出版业的本质区别。就笔者看来,这是一场完完全全的业界革命,革命成功后的数字出版,会包含传统出版业的部分特质,但也一定融合了更多的新技术和网络社会的规则。数字出版能否取代传统出版?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金石、甲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出版业,已经在改革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出版业,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向前发展。 中国的出版业,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过;中国出版业的改革,也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更宏大的战略和气魄。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出版改革的宏观方面,越来越多地注意出版改革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可以说,建立出版集团,实施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正是出版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