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边城》是沈从文为追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创作的一部奇特的作品。作者精心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通往人类理想生命形式的窗口,把读者带进了一种修辞幻想中,即“用语言制造的幻觉”本文从湘西神土、湘西民风、湘西爱情等三个方面对《边城》中这个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幻象世界进行修辞分析。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边城》的文学世界是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是中国的边地,因此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在这个世界中,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往往和谐地融为一体,“湘西”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自传》)。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不是产生在乡土、本土,而是产生在都市。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诸多小说中最有光彩的部分无疑是表现湘西社会人生的那些作品,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描写湘西“神话”的那些作品,如《柏子》、《边城》、《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雨后》、《龙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等篇.对这类作品乃至其它作品,曾有人从真实性方面提出质疑,也有人斥之为“无思想”、“无灵魂”而表示鄙薄.①究竟如何认识这部分作品,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集中体现着他的文学审美理想追求。而“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展示媒介。他用纯美质朴的文笔,构建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风情与风俗结合的意境。他正是站在一个“乡下人”的角度思考着他理想的矛盾,创造出了更具有人性美,更近于人情的《边城》。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它表现的是"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为我们勾画出了如歌行板般诗意的湘西世界,描绘出了血浓于水的古朴的亲情牧场;构建出了温柔淡远、原生的人性天堂,使得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有机结合和自然交融.  相似文献   

6.
《边城》之美。不独在湘西风光、民俗人情,更主要的是它呈现了一种优美的人生形式。人生.有多种形式:幸福的,苦难的;高尚的,卑下的;优雅的,酷烈的。人生形式的不一代表了人与所处世界关系之种种,而《边城》呈现给人们的,正如作者沈从文所说。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边城》这一美丽的“希腊小庙”和‘世外桃源”,融入了沈从文潜心构建“湘西世界”的情感和艺术追求。沈从文通过对“不巧”爱情悲剧的编织和痛苦人生经验的写照来构建“边城”世界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8.
《血色湘西》再现了湘西人民原生态的质朴、侠义、血性、悍美精神;彰显湘西人民“大义”、“大爱”的家国情怀;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湘西儿女英勇抗战、浴血沙场的民族豪情。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边远小镇茶峒的社会人生风貌,是一部很好读又很难懂的作品。沈从文用优美、蕴藉的文字,“山水画”般的笔致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湘西所独有的和谐、古朴、宁静的风俗画,揭示了边城人“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除此之外,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小说中隐藏着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了“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一部充满着浓厚民族色彩的乡土抒情小说,更是一首动人的“乡土抒情诗”。作者以一只带着温情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边城”美的自然、美的风俗、美的人物,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善与关的湘西世界,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湘西独特的风俗美。  相似文献   

12.
“乡土作家”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短篇小说《萧萧》,描绘了童养媳萧萧身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她的人生三段梦想,再现了湘西农村的淳朴、善良与愚昧、落后。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冲撞最终演化为对家乡故土的深切眷恋,对乡村民众追寻现代文明的深切期盼。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5,(11):F0002-F0002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苗族;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30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富有极强的个性和乡土气息,追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想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纪。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受情的纪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5.
红梅 《阅读与鉴赏》2006,(11):54-56
《边城》(节选)中民俗风习的描绘不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情调.还推动节选部分情节的发展,真实鲜活地体现着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五四”以后的一位重要思想启蒙家。他立足于湘西的社会现实,观照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状况,提出了“民族精神的重造”这一历史课题。他在《阿金》一文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他的“重造”的基本内容。围绕着“重造”这一总课题,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三(《三三》)、翠翠(《边城》)、夭夭(《长河》)、阿黑(《阿黑小史》)等,他们既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又未被现代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完美体现人性美、风俗人情美融注于自然美中的审美意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叉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以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观照沈从文的《边城》,其浓郁的地域性色彩不仅显露出沈从文个人对于故乡湘西的“恋地情结”,其有关湘西的地方书写更是一次成功的地方诗学实践。《边城》所展现的“湘西世界”是在湘西地方性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想象而生成的虚构的“地方”,是沈从文根植于湘西的“地方感”所重构出来的一个彰显美善的理想化地方社会。透过对湘西人文生态和地方性知识的“深描”,沈从文在其文学的“湘西世界”中以独特的地方诗学实践重构了“文学的湘西”,艺术化地把湘西形塑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作为地方诗学实践的产物,《边城》“湘西世界”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当下建设美好社会,反思“无地方”问题等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边城》所表现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边远小城茶峒镇的社会人生风貌,通过对乡村世界中普通人的交往显示出湘西的风俗,阐释了作家一系列的审美理想:理想的生命存在形式,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及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黄琦 《中学生博览》2022,(21):76-77
<正>世界和人生由差异组成,所谓的“短处不足”都是在社会比较中产生,所有的都不是“缺点”而是“特点”。绘本《绝非普通人》告诉我们正视、挖掘、发挥这些特点,就成了资源和优势,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人生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