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名思义,课堂大讨论就是一种人人踊跃参与、个个争先发言的教学方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课堂讨论中,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包容所有学生的观点,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使课堂成为一个“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即采取“灌输式”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发报机”,学生就是“接收器”。怎样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呢?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生生互动,达到人人参与的课堂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思疑解难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营造一个富有精神活力的课堂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一个“读”字。“读”就是唤醒,就是领悟。因此,教师应该“读”懂课堂,“读”出课堂的精神活力。那么怎样“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被称之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活动 讨论感悟 实践”的教学方法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本上展开的。应该看到,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的。在这一  相似文献   

5.
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应该提倡这样的表达——教育理念可以朴实地阐释。理念与深奥的术语没有必然联系,与“宏大叙事”也没有必然联系。所谓“教育理念”无非就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人人都有,而并非教育专家所垄断。而且,哪怕是一个教育细节——比如,课堂学生发言时,发言的学生是背对同学面对老师说话,还是转过身去面对全班同学说话,这都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不同理念。所以,理念并不神秘,因而对教育理念的阐述完全可以也应该平易通俗的,就像平时老师们在教研组讨论聊天一样。“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  相似文献   

6.
沈维平 《四川教育》2006,(11):21-21
课堂讨论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是对话的“媒介”,是课堂讨论的载体和核心。好的“话题”是引发师生头脑风暴,观点交锋、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促进师生、生生讨论向深度开掘的动力,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就是课堂讨论的话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自行预设话题,但不管话题由谁提出,都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认知易混淆点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化点和拓展点。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变理讨论话题。让所有学生在话题的引领下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7.
徐磊 《成才之路》2012,(21):13-13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一度被称为“一壶烧不开的水”,教师疲于教,学生疲于学,而收效甚微。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如何让全体学生尽可能得到最大的收获而展开。只有让课堂活动真正“活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活”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动”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行动起来,去体验到快乐,享受到成功。  相似文献   

8.
“教师实际就是在构建一个生态场,这个生态场作为学生的一项资源存在于课堂.一个好教师应该放牧学生的心灵,让孩子舒展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美容 《云南教育》2001,(17):27-28
古往今来,语文课堂是由教师所主宰,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学,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因此,目前许多教育专家都极力倡导语文课堂应该“议论纷纷”。大文豪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就是各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讨论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然而,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效果往往不尽理…  相似文献   

10.
徐燕 《新课程研究》2010,(7):147-148
一、引言 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反馈。正如Fanselow所说,“教学就是提供反馈。”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对语言教学中课堂反馈的各个方面的理解以及课堂反馈策略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大多数的学术探讨都围绕着“更正性反馈”进行,即学生回答不正确或者教学活动出错时,教师所做出的反馈。在文中,笔者讨论的是当教学进展顺利,一切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出何种反馈。  相似文献   

11.
【编辑观点】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把握好“导”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讨论话题时,教师不能“信马由缰”,要巧妙地及时将讨论牵回“正道”;调控好“导”的“度”,当学生的讨论遭遇“卡壳”、“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水到渠成地把讨论引向深入,与学生…  相似文献   

12.
杨淑娟 《四川教育》2006,(11):26-26
[编辑观点] 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13.
“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求学生在立足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向课堂以外的世界汲取语文营养。这一观念,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多数家长的普遍认同。“大语文”教育中课外阅读最为重要,但对于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却并非人人有清醒认识。笔者认为,对于课外阅读要像课堂教学一样,要有时间保证、方法指导、监督推介和检查应用。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常见的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课堂缘于“生成”。课堂教学是否能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生成过程中获得发展,产生更多的“能量”,关键在于课堂是否有更多的“生成土壤”,而土壤的培育者就是教师。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更好的阅读体验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数学课,感到特别欣喜。课堂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学生的质疑能力特别强,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一再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兴致盎然,人人都在思考,主动去跟同学一起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找到了一种又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进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17.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是每位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下面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创造技法之一的“缺点列举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几点做法。一、缺点列举法的课堂操作模式任何事物都有缺点或不足之处。在课堂教学中 ,“缺点列举法”就是通过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 ,找到物理问题中的不足之处 ,然后再针对这些不足找到改进办法的一种创造发明技法。其课堂操作模式如下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或由学生发现并提出)→列举该问题的各种缺点(学生讨论、思考 ,教师也可作为一员参与)→针对上述缺点找到改进办法(学生讨论、思考 ,教师…  相似文献   

18.
“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发展”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性来参与活动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听评课的视角、听评课的文化,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由过去单一的只关注教师的"教"实现了现在的多维关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强调听评课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有的专家提出,听评课就是看学生的学,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交往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状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状态……听评课从过去主要看教师的教发展为今天关注学生的学,应该说这是听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1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智慧学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人人都有长势智慧。”因此,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智慧的那座桥梁、那条纽带。教师能否善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