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页》)语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与落脚点皆应在于此,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关键亦在于此。 培养自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四个环扣组成的一条完整的锁链。这四个环扣是:“预习——研习—复习——练习”,他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四个环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中小学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课题作出批示:自我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这个  相似文献   

3.
正确对待中学生的“早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红 《职业技术》2006,(10):188-18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生怎样对待爱情,是教育工作最细腻的一面,他要求教师要有真知灼见,把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结合起来”,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中学生异性间微妙的情爱——早恋。面对中学生的“早恋”,我运用下列三条原则处理,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我校为提高住宿“留守学生”的自我教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立了“一立初中恒爱俱乐部”。具体管理方法是:竞争上岗、放手使用、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主要是指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培养学生以班级主人翁的精神管理班级,在自我管理中增长才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主管、共管、自管三个阶段。就是说: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两者是不可分的。它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所管班级由教师主管,经师生共管发展到学生自管,从中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主管阶段即在班主任接手新班或中途接班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工作主要是确立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  相似文献   

6.
教考分离的价值理性在于,试图从学业评价和能力评价的角度,突破教考合一局限性,克服应试教育及其衍生出的各种偏离教育本真的浮躁现象;教考分离具体操作有三个维度:自主学习、分类发展、辅导教学。  相似文献   

7.
邢晓波 《学子》2012,(11):26-2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魏书生也曾指出:班级管理模式中应把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作为班级管理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保持完全一致。中学班主任大多兼任学科教学,教学任务重,班级事...  相似文献   

8.
杨平 《考试周刊》2010,(39):67-68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如此,教育方抵达生命的极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建设:一是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使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同步提升;三是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切实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五是建立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说“理解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从百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二是突出“德行”,以培养学生善解人意的素质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在做人与为学上齐头并进。三是将认知与感情贯穿全部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感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四是把理解作为教育目的之一,使通过理解而教和为理解而教融为一体。五是成批转化因误解造成的后进生,形成“后进生大步前进,优秀生更优”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的内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成功的教育理念之一.它尝试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强调的是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向质量的转移,通过教学法、学习体验、学习环境的氛围、评价和学习内容等五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促使学生在行为、情感、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达成"人格发展、自我管理技巧、社交与合作技巧、读写与计算技巧、沟通技巧、资讯技能、知识应用技巧、思维技巧与创意"的教育目标."少教多学"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更理性地审视"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这些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一、写人记叙文写作教学教什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笔者觉得作文要考虑“思维”“方法”“能量”这三个要素。技巧要教,但不能太过。单凭技巧,学生是写不出打动人心的佳作的。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同时应注重传递一种正能量,即作者要有思想,有胸怀,有才情。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认为,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且使教师变监护为引导,使德育变抽象为具体。鉴于以上认识,我校从90年开始试行“一日生活测评制度”(简称三级测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测评内容不断地更新,测评制度不断地完善。如:测评实施细则第二稿调整了扣分标准,第三稿补充了测评内容,第四稿加大了奖惩力度,现在执行的第七稿,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设了加分内容。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总结,反复修改,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学生“三自教育”的路子。三级测评制度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乃元 《文教资料》2014,(28):33-34
文章剖析了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死记硬背的原因,一方面与教师的教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指出了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三条措施:一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二是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三是变接受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主题班会,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教育的一种班会活动。它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有效活动,是建设班集体的必要形式,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基本途径。与德育其它形式相比,它的教育活动更集中,能引导学生开展更广泛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组织得好,主题班会是一种高效率的教育形式。然而,遗憾的是,不是每次付出都有回报,不是每堂花大力气准备的主题班会都会产生理想的教…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具有高层次思考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数学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对此关注不够。思考属高层次思维,而高层次思维则包含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教思考"指的是教会学生具备高层次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导学生思考,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进一步提出教思考的技巧策略和评价数学课堂教思考的表现水平。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教基(2001)17号文件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向其他课程渗透先进的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实施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审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于提高学生“发…  相似文献   

19.
放手,不放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既是对学生人格、个性的尊重,又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自主管理即是学生自我管理以及在校园内同学之间的相互管理。  相似文献   

20.
“例子”一说,源于叶圣陶先生:“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渎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