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存在两种张力:教育管理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张力以及教育管理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之间的张力。尽管教育管理学以教育学和管理学为基础,但它仍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要促进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教育管理学学科就需要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视角,加强对实践问题尤其是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想和设计,并增加案例研究,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马欣建 《文教资料》2010,(33):31-33
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包括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四史”教育研究主要回应了“四史”教育的内涵与原则“、四史”教育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三个焦点问题。在复归实践性、文化性、主体性的呼声中,后续“四史”教育研究将超越工具理性,从理论思辨研究走向实证探究,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从多元主体兼顾走向微观主体关照。  相似文献   

4.
根据历代学者研究中国神话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方法,可以梳理出三种不同的治学进路:文献实证的路数、文化比较的进路和思想开掘的途径。这几种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而有特定的研究指向,有其研究方法和思考路径的局限性。文章试图对这几种研究方法加以全面地评析,并尝试从“天命观”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上古神话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关怀"内蕴逻辑矛盾分析,展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关怀"逻辑进路,以更深刻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建构起尊重人、关心人、肯定人、理解人、丰富人、完善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关怀"逻辑路径,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或"人文缺失"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信.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事实逻辑,当前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着学科边界的无序僭越化、价值定位的极端功利化、实践尺度的文化虚无化等倾向。为此,我们必须适度地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虚无主义”持警惕态度。理性地回应对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全盘否定的不良倾向,坚决地为基于中国“本土生长”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辩护。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语境主义是当代认识论中一种非常流行的研究进路或一种一般立场。但若通过梳理传统知识观遭遇的困境及引发的回应,剖析认识的语境主义是在何种程度上对传统知识观给出的一种新辩护,则会表明,这种立场由于自身包含的矛盾或不一致性,并不能成功地辩护知识。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时代诉求下,“文化回应性教师”伴随着“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发展逐渐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话语体系中生发。文化回应性教师的内涵体现出对教师应当具备综合、系统的文化回应性素养的要求,具体包括多元文化知识体系、多元文化情感、多元文化意识与态度及文化回应性教学技能。基于对国际经验的梳理发现,文化回应性教师的培养可归纳为“课程—认知”“体验—实践”“批判—反思”“引导—支持”四条路径,呈现出“职前—在职—可持续支持”的“全程性多路径”发展特点。未来文化回应性教师培养还需关注对文化回应性教师概念的修订发展,并开展本土语境下的内涵建构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是跨学科性的,它打破了政治、历史、文学、哲学等等传统上人为的科际疆界。文化研究的崛起是出于对其他学科的不满,不仅针对其他学科的内容,而且也针对其他学科的局限性,因此文化研究属于后学科。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又势必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之间保持距离,这注定了其在中国学界的精英性与超前性。注定他必须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和市场需求的利用。此外,他借以存身的学术机构的官僚化与市场化,以及现今学科间的壁垒,都构成了中国语境文化研究的诸多阻碍。中国的文化研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50年代起,教育社会学在德国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英美国家相比,德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一种教育学取向并归于教育学的学科。基于2019版最新谷歌图书语料库(811万种书籍,8 613亿词汇)与期刊库,通过设计、检索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关键词获得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年词频数据,对19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追踪,将德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大致划分为四阶段:学科的奠基时期、学科制度的形成时期、学科的衰落时期以及学科的复兴时期。德国教育社会学在“回归教育”“回应时代”“回溯传统”的逻辑理路的指引下,呈现出教育学的学科归属、社会问题的教育“问诊”以及有组织的联合式循证研究的学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