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现代的作家当中,既能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奠定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又能在作家作品的研究上,以坚实而真切的见解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茅盾却是这两者兼而有之.茅盾写有关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论的二、三十年代,正是沧海横流,人事复杂,学说纷纭的时候.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吧,各色人等都显示了自己的本相,表露出自己是哪种角色,茅盾自然也毫不例外.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喧嚣一时的理论、主张、观点、见解,都被时间老人打扫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主要致力于艺批评工作。这里着重从捕捉鲜明个性、驾驭思想艺术、运用对照比较和散美的笔调等4个方面探求茅盾对17年作家作品论的魅力,从而有益于今天的艺批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的作家作品论是卓然独步的。作为一名理论家、作家和文学活动家,茅盾经历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他与同时代人,呼吸着相同的社会气息,感受着共有的心理脉搏,因此,他的作家作品论,渗透着同时代人特别亲切和新鲜的感受,洋溢着同时代人饱满的激情,在微观的机敏、真切和细腻上,显示了近距离研究的特长。  相似文献   

4.
茅盾以小说称誉中国文坛,早在他成为小说家之前,就已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当他成为小说家之后,他仍始终坚持文学评论方面的写作。应该说,茅盾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不逊于他在创作上的地位。五四以来,茅盾特别关注代表新思潮的作家和作品。从1923年写作《读<呐喊>》一文直到1948年写的《论鲁迅的小说》,前后共达25年。在这中间,他还评论了王鲁彦、徐志摩、庐隐、冰心、许地山、丁玲、叶圣陶、碧野、臧克家、郁茹、萧红等作家及其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养育了中国乡土小说,因此,中国的乡土文学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印记。其中,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影响特别大。以鲁迅为代表的浙江乡土作家群作为乡土作家群的一支,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贡献。从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的影响和作家群笔下的妇女形象的塑造两方面来看,都体现出过去落后文化形态中遗留下的文化残余,并对落后国民性加以批判,同时对深受宗法制迫害的妇女也给予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茅盾在《文学》上发表了大量的关涉"五四"作家的批评,为批判继承"五四"传统及推动"五四"作家的经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茅盾还敏锐地发现了部分"五四"作家在1930年代开始的新的转变,对此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示,这对于当时乃至后来人们对"五四"作家的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个伟大的作家,之所以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人民群众喊出不灭的心声,总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一定历史的必然。作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茅盾的文学创作虽晚于他的文学社会活动,但一开始就同中国社会现实、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同时,作为大革命失败后茅盾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和文学创作的过渡,1930年下半年所作的三篇历史小说——《石碣》、《豹子头林冲》、《大泽乡》,是不能不占有特殊地位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文学巨匠、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的茅盾 ,近几年来逐渐流传着他的一段过去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对于茅盾是铭心刻骨的 ,不仅影响了他一生的情感和生活 ,而且与他的创作的转变和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那位使茅盾坠入爱河的女子名叫秦德君。爱情生活始于 192 8年 ,那时茅盾 33岁 ,秦德君 2 3岁。他们是因人介绍共同乘船车去日本由友情发展为爱情乃至同居的。那时 ,茅盾已经是政界、文界的知名人士 ,而秦德君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她是四川忠县人 ,14岁便参加五四学生运动 ,是少有的女学生代表之一。后经吴玉章的资助出川 …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容纳器,而且也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此,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法律保障、组织机构、人才培养、财政、金融、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浙江作家群的规模和影响堪称全国之冠。这一群体集中分布于绍兴、杭嘉湖、宁波、义乌金华等地,其创作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印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浙江作家群的崛起得益于三方面的有利条件:一是地域文化的优势,二是由绍兴师爷、宁波帮所构建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优势,三是凭借优越的环境、交通条件所获致的经济的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学昭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革命前辈的教育与影响,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未来的向往,终于挣脱了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成为一位有影响的作家.她的道路充满着曲折与艰辛,就是到了晚年,自己认为“已是‘老骥’但仍有千里之志”,“在新长征的路上奔驰向前”.她最后一篇文章《可贵的痕迹》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人生就是这样,留着可贵的痕迹.”陈学昭己留着“可贵的痕迹”离开人世,她的确无负于时代,使我们永远怀念和崇敬.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茅盾并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有特定含义的“乡土文学”作家.然而,如同鲁迅一样,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与江南杭嘉湖水乡有关的作品,其中的乡土地方色彩既普遍存在又显著浓厚.不论是他的小说、散文、杂文,浙江地方色彩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中外茅盾研究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是,多数学者的眼光集中在茅盾作品中的农村生活习俗上,而对其作品中的浙江地方风景的描写及其文学审美意义,却有所忽视而未能加以研究和论述.只有极少数的学者谈到,又未展开论述.例如捷克学者马立安.嘎利克在斯洛伐克文版  相似文献   

14.
浙江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浙江精神中融汇着海洋文化精髓.浙江现代作家生活在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中,深受其影响.海洋文化的开放、创新、包容和生命本原性等特性,对浙江现代作家的创新追求产生深层影响,并体现在涉海内容的表现、呼唤尊重人性、各放异彩的艺术表现和擅长表现人物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都生活得很好,我也感到很高兴。我一直认为:人各有志,家长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一刀切”地要求孩子,如上大学等,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志向,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扶植孩子,促其自然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学运动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六十余年时间里,他精心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发表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学评论,并在译介外国文学,向国外传播新文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而对世界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芽盾不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而且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在文艺界召开的一次集会上,郭沫若说:“鲁迅愿意做牛,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茅盾接下去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无头苍蝇’和‘蚊子’扫除掉。”这番话生动别致,不仅表现了茅盾的崇高志向,而且表现出了茅盾谦逊(xùn)踏实、真心敬仰鲁迅的品德。而他的一生也体现了这种可贵的“牛毛”风格。“牛毛”的风格——郭沫若和茅盾二位作家的对话$佳木斯市第十一小学@顾春艳  相似文献   

18.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巨大成就的革命作家。中学毕业后进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一九一七年开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上发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的文章,一九二○年参加《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一九二一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负责主编《小说月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许多文学论文,并翻译了不少外国进步作品。他早期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19.
茅盾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北欧神话ABC》、《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等一系列神话研究的文章中,对中外神话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神话学和比较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研究的目的和观点方法茅盾对中外神话的比较研究,是服从“为人生文学”追求的,具有溯本求源的特色。茅盾研究中外神话的目的是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践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创造划时代的文学。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把我国古代文学的源流溯求了一遍。“五四”时期,要借鉴西方…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西方的外来文学思潮激流涌动,冲击着茅盾的理论视野。本文着眼于茅盾在其文学道路发展过程中对未来主义的接受与误读进行细致爬梳,关照茅盾在不同历史时期因为个人与社会方面的原因所作出的不同的价值评判,厘清二者的复杂勾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