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油效果主要取决于流体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储层的孔隙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状况。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和油水粘度比对驱油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储层渗透率对驱油效率有较大的影响,渗透率较低的油层驱油效率较低,开发后期其剩余油饱和度必然高于高渗透油层,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2.
塔河AD4井区油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凯  向传刚 《内江科技》2011,32(12):126+108-126,108
本文利用测录井、地球物理等资料对井下油水分布进行识别及分析,以期对具有不同水体来源及出水特征的井能够采取相应的稳油控水措施,有效提高该区油藏最终采收程度。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储层润湿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检查井岩心分析资料、室内渗流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储层润湿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储层润湿性变化的机理,并对润湿性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该层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对储层润湿性有重要的影响;储层润湿性变化有利于剩余油的采出,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使开发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4.
工业发展中所形成的油水混合乳液通常需要进行油水分离,聚结分离技术是油水分离中分离效率较高的一类分离技术,在较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聚结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分离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分离效率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总结了目前聚结分离技术在油水分离中的相关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储层润湿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检查井岩心分析资料、室内渗流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储层润湿性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储层润湿性变化的机理,并对润湿性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该层由亲油转变为亲水;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对储层润湿性有重要的影响;储层润湿性变化有利于剩余油的采出,提高了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使开发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23)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如何将开采产物进行有效的处理,达到油、气、水三部分完全分离开,是目前石油沉降脱水技术主要的研究方向。现阶段,利用石油沉降脱水技术,达到油、水分离,是通过油水密度的差异性来实现的。目前,世界石油发达国家,正在对原有沉降脱水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原油脱水的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对原油沉降脱水技术进行研究,并对影响破乳的因素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备并研究了几种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具体包括(1)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通过一种新的模板挤压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该纤维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即具有超疏水性,与水的接触角可高达173.8°.(2)利用亲水性聚合物聚乙烯醇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的表面,打破了传统上只有利用疏水材料才能得到超疏水性表面的局限性,扩大了制备材料的应用范围.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现象是由于聚乙烯醇分子在纳米结构表面发生重排,使得疏水基团向外,分子间氢键向内,从而导致整个体系的表面能降低引起的.(3)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通过典型的热解过程,得到了具有类石墨结构的纳米结构碳膜,该膜表面在广泛pH值范围内都具有超疏水的特征,在基因传输、无损失液体输送、微流体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4)利用喷涂-干燥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同时具有超疏水及超亲油性的油水分离网膜.研究表明,网膜表面特殊的微米与纳米尺寸相结合的粗糙结构导致这种特殊的性质,该网膜具有很高的油水分离效率,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其油水两相流动情况不同于常规砂岩油藏。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对该类油藏中的裂缝溶洞的配比关系进行识别,国内外一般是通过简化后的物理模型,来研究这类油藏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流动情况。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实际储层的地质资料,制作了不同溶洞尺寸的缝洞介质有机玻璃模型,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开展了多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溶洞直径,裂缝倾角,油水黏度比和注入速度四个因素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佳音  黄毅 《内江科技》2011,32(12):127+73-127,7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其储渗空间主要由洞穴、裂缝带、溶蚀孔隙组成,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油井出水导致的产量下降已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在S94CH缝洞单元单井储层特征、开发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对S94CH缝洞单元油水关系进行分析,认为S94CH缝洞单元总体呈现"油高水低"的现象,但开发中的油水关系却十分复杂。油井开采后期对该类型的缝洞单元进行单井注水替油,能够起到稳油控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设计了新型高效油、气、水分离设备应用于扶余油田改造工程,积极优化主要功能元件,选择了高效蛇型板除雾器、蜂窝聚结填料组块及新型油气分离元件,油水界面灵活调节,采用了高低液面报警自控技术。经该设备处理后的原油含水低于5%,直接外输,污水含油低于200mg/L直接掺输回流程,取消一台除油器,分离后的气体干燥后直接作为加热炉的燃料。  相似文献   

11.
张文 《内江科技》2009,30(11):41-41
针对胜利油区聚合物驱采出污水处理难度逐渐加大,污水水质逐年变差的情况,对孤东采油厂三号联合站采出液进行组分分析,通过油水分离、原油破乳和污水处理等实验研究,研制出了一种适用于油田聚合物采出液处理的新型处理剂YL-1,克服了聚合物驱采出污水处理中污水粘度高、乳化严重、油水分离阻力大等技术难点,有效解决了采出污水油水乳状液破乳困难和油水分离速度慢等难题。该处理剂安全环保、经济有效,并在现场取得了显著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中原油田油水井出砂现状,通过分析不同的出砂类型,研究了出砂机理。对不同类型出砂现象提出了治理措施,确保油水井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13.
油水同层在某断块具有较大的分布面积和厚度及相当可观的储量。由于油水同层含水饱和度较高,动用难度大,多数井未射孔。本文对某区块油水同层分布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射开油水同层井的开发效果,研究了不同类型油水同层的潜力大小及挖潜方法,见到了一定的调整效果,并对今后此种类型井的挖潜方式及方法提出了一些意见,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油田高含水期的综合调整。  相似文献   

14.
胜坨油田沙二段83层经过数十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利用含油薄片资料,对特高含水阶段沙二段83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进行了分类,并对影响微观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后,该层微观剩余油的分布形态主要有四种:网络状、斑块状、孤滴状、油水混相;该层上部的剩余油以网状为主,中部以网状、斑块状常见,下部则以孤滴状和油水混相居多;储层的润湿性、毛管力及孔喉网络的均质程度等参数的变化对微观剩余油的分布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报》(199511月29日)发表盛宏至的署名文章,《水油燃料≠“水变油”》。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油及油水乳化液的研究。作者以事实戳实了“水变油”的骗局,捍卫了科学的严肃性。(本  相似文献   

16.
杨虹 《青海科技》2000,7(4):52-52,8
分析了炼钢生产中空压系统油水产生过程、危害,提出了设置油水分离器等2项措施达到安全、高效、减少污染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运军  郑华 《内江科技》2010,31(5):37-37,33
针时海上常规稠油油藏,通过室内一维物理模拟实验,结合现场实际生产资料,开展不同条件下的海上常规稠油一维恒压水驱实验,对比不同粘度、不同压差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点等,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水相端点值的变化规律,以用于指导海上常规稠油油藏开发.研究结果表明:①虽然不同粘度、不同压差下的相渗曲线形态略有不同,但整体表现为油相渗透率高,水相渗透率非常低的特点(水相相对渗透率端点值多数低于0.1)。②随着原油粘度增加,束缚水饱和度降低。(③原油粘度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驱替压差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大。④水相渗透率端点值非常低。驱替压差越大,水相渗透率端点值越大.  相似文献   

18.
一株以原油为碳源的Pseudomonas sp.菌化学趋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油田产出水中分离得到一株以原油为碳源的Pseudomonassp .菌 (假单孢菌 ) ,其化学趋向性运动能力中等 ,趋向性机理在本文中得以详细描述 .在可视化模型实验中可看到微生物向油水界面处的有序运动 ,而在有效的营养物浓度梯度范围内 ,化学趋向性运移速度与距油水界面的距离无关 ,受温度的影响很大 .并且在微观仿真模型实验中 ,可观察到细菌在孔隙壁和油、水三相交界处聚集 ,并讨论了该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微生物采油的有利作用 .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胜利油区高含水油田多口检查井测试和研究,阐述了高含水期水淹和强水淹区块油水饱和度分析结果的特征和规律,主力和非主力油层驱油过程中水饱和度的差别;应用最基本的饱和度数据判断高含水期水淹、强水淹地层、注水驱油效果、优势渗流通道位置,为正确利用油水饱和度数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河油田边顶水油藏仅在D84块馆陶油层、D239块馆陶油层发育,油藏与上覆顶水直接接触,无明显的泥岩隔层,且其边部水体呈指状侵入油藏内部,呈油水间互的油水共存的复杂油水关系,对开发造成很大困难。以D239块为例,对馆陶油层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重新认识油藏地质体,解决了该区勘探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问题,探讨了该类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边顶水发育的特殊油藏开发模式,指定了适应该区油藏地质特点的开发方案,使该类型油藏的储量实现有效动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