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祯祯 《科教文汇》2015,(3):170-171
随着国际贸易和交流的日益发展,中国古典文化越发受到关注。其中汉语成语的翻译变得极为重要。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文章对两类汉语成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浅论。  相似文献   

2.
张红梅 《百科知识》2021,(30):63-66
成语是汉语中一类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是最能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华.如今各国间跨文化交际十分频繁,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其他语言变得十分重要,这也对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汉语成语的翻译不仅是字面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其中的思想和文化,以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和交流.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学领域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强的解释力,为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动态对等给翻译研究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更加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要求翻译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源语的信息以获得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等的阅读理解程度.本文立足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西游记》俄语译本中所翻译的汉语成语,探究有效的汉语成语俄译方法,试图在翻译汉语成语的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文化交际途径,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交流以语言为媒介,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传统的翻译研究历来比较重视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而对语言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则研究不够。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普遍存在于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等文化体系中,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积累的精华与结晶。同时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翻译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传递成语中的文化信息,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于是在此试图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从语用学的顺应论角度,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来研究成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贾凤伦 《科教文汇》2010,(28):137-138
成语谚语是一国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谚语用字精练、含义深刻,是人们生活、劳动、智慧的反映。在日语里,除了借用的汉语成语谚语外,日本人自己还创造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由于这部分成语谚语的喻体和典故出处与汉语不同,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本文就这一类成语谚语的典故、出处、喻义进行了分析,并就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李叙佳 《科教文汇》2011,(32):172-173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全球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语言的热潮。众所周知,中国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灵魂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国也涉及汉语的习语。本文旨在分析汉语成语的翻译策略,以便让我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用更好的方式学习汉语习语。  相似文献   

6.
董琳 《内江科技》2010,31(2):27-27
英语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就其词汇而言,英语在与其他语言的长期交流接触和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借用和吸收了大量的外表语。同样,在与汉语的交流过程中,这种借词现象也存在。本文分析和研究了英语中汉语外来语的四种常用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6)
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翻译软件也普遍应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翻译软件进行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使用翻译软件过程中,使用者的汉语能力在英译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对汉语和英语的掌握和理解对于翻译软件的使用结果也有不同。然而,学生的英语作业中翻译软件使用的痕迹越来越多,因此,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翻译软件在英语教学中具有箱单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治国 《内江科技》2007,28(1):35-36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数词成语及复合词,进而展示了英汉语数词在使用频率、构词能力和语用意义方面的异同,揭示英汉数词互译过程中的困难并解释其原因,分析了归化(adaptation)、直译 解释(literal translation explanation)以及转换(transfer)三种翻译策略在翻译数词习语时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韩娅娟  李银美 《科教文汇》2008,(22):253-253
由于历史、宗教信仰、传统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汉英两族人们之间的认知图式必然会有着不同之处。而认知图式的不同,势必会影响到汉英习语的翻译。本文试从认知图式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成语翻译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成语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鹏 《科教文汇》2009,(9):244-245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特质问的变换过程。英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中英交流中特色文化的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福娃译名翻译以异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福娃“改名”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应采用异化才能使中国在处于弱势文化的环境里构建与强势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特质间的变换过程。英语和汉语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中英交流中特色文化的翻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福娃译名翻译以异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福娃"改名"的现象,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应采用异化才能使中国在处于弱势文化的环境里构建与强势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任青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181+116-181,116
英语隐喻成语是英语词汇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应用,因此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非常重要。每一个成语都有其渊源,所以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是我们正确的理解和翻译这些成语的前提。对隐喻成语的来源进行简介,并从隐喻的角度对中英隐喻成语进行对比,据此提出了一些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而且还是各个民族文化和地方语言精华的载体,同时也明显的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先了解这门语言的精华所在——即成语的文化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成语也就成了学习外语者的一大难题。不同文化对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对成语和部分谚语的翻译和理解不同,引用某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成语和谚语的原语及译语,来体现语言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成语学习,并从汉英文化对成语及谚语的理解和翻译中,了解成语和谚语的翻译对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影响,加深我们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汉语而言,英语中更多使用的是被动语态。由于被动语态很少在汉语中出现,因此很多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要翻译成汉语中的主动语态。事实上,译者也尽可能的试图把英语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中的主动句。但是,译文一定要具有可读性并且通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许多种翻译英语被动语态的方法。这是一门值得关注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人类文明日新月异,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广泛,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有顺应和舒畅,亦有抵触和冲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其产生和实现也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就文化迁移下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做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研究或翻译实践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最具动态、最能生动直接地体现华夏民族灿烂文化的语言单位。汉语句短,意合铺排,流散疏放,神聚于形外,往往是由意义定夺句中各词功能,因而汉语文化负载词中常凝结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甚至是历史文化线索,处理起来要颇费功夫。而文化亦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也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在复杂的多元文化视阙下透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才能使原作更“传神”,才能使读者和作者进行较对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伍巧芳 《科教文汇》2007,(2):151-151
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人类文明日新月异,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广泛,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交际活动中有顺应和舒畅,亦有抵触和冲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其产生和实现也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就文化迁移下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做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研究或翻译实践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最具动态、最能生动直接地体现华夏民族灿烂文化的语言单位。汉语句短,意合铺排,流散疏放,神聚于形外,往往是由意义定夺句中各词功能,因而汉语文化负载词中常凝结着深厚的文化气息甚至是历史文化线索,处理起来要颇费功夫。而文化亦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也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在复杂的多元文化视阙下透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才能使原作更"传神",才能使读者和作者进行较对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汉语连动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对连动式的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探究也日益丰富。功能语法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并日益凸显其科学性和重要性,但运用功能语法分析汉语连动式的翻译在国内还不多见。通过分析连动结构的及物性特征,考察过程与环境成分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对连动式进行分类,进而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解决汉语连动式翻译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0.
王乐 《科教文汇》2013,(28):135-137
汉语连动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结构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对连动式的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探究也日益丰富。功能语法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并日益凸显其科学性和重要性,但运用功能语法分析汉语连动式的翻译在国内还不多见。通过分析连动结构的及物性特征,考察过程与环境成分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对连动式进行分类,进而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解决汉语连动式翻译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