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在进行课程思政学理框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财政学课程特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思政目标达成度的衡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既有学理上的研究,也有操作层面的实践;既包括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也包括教学过程的方案,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雷辉 《科教文汇》2023,(6):145-148
在高校“大思政”育人背景下,文章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提出了“一核心三结合五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层面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育人,并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介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效。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成效,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而育人理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思政素养不高、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了专业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立德树人理念,增强使命担当,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强化研究学习,提升课程育人能力等方面入手,培育提升"课程思政"素养,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汽车营销礼仪》课程特点,重点分析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功效。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成效,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而育人理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思政素养不高、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了专业教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立德树人理念,增强使命担当、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强化研究学习,提升课程育人能力等方面入手,培育提升"课程思政"素养,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有着重大意义。而"航空维修工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必须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该文分析了"航空维修工程"课程思政的现状,探寻授课要点与思政的融入点,利用实例分析,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程教学,从而真正地使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实现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0,(18)
自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认识之后。"课程思政"的概念也应用而生,全国各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老师都尝试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教育。可是总结近几年"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发现专业课老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以及把"课程思政"教育简单等同于在专业课上对学生讲爱国故事、名人名言的趋势。鉴于此,本文以"课程思政"的内涵辨析为研究切入点,以"课程思政"的目的、特征和优势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高职学生地质专业相关专业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恰当对学生进行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8.
各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教改的重要方向,只有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渗透。高校经济数学课程中包含了丰富了思政元素,所以本文对经济数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做了一系列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在挖掘不同学科和各专业课程中隐含的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资源,从而建立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1]最终形成全学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会中提到的"立德树人"从单一的"思政课程"普及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中。本文就"课程思政"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上融入育人元素,在专业基础课教育课程领域,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探索。分析了专业老师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中的融入方法,促进教学方式和期末评价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将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学中想""学中做"与"学中立",同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政素质.土木类专业作为培养基建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必要性与必须性,可以为推动中国基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由阚雅玲名师工作室编写、广东高...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授课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零售学"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深度挖掘"零售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在教学大纲中直观体现出来,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优化课程考核五个方面进行"零售学"课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本文分析了以"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为例的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探讨了利用重要人物、典型案例、科学实验为切入点的思政融合教育内容,总结了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思政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改革的号召,有效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该文在辨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理论层面异同的基础上,分析本科管理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面临的主要困难,结合专业特点提出融合课程思政提升本科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3)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德育元素,合理寻找切入点,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本文基于高职院校汽修专业《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思政教育,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并付诸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也为其它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校英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国际化综合人才的重任,而德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也不可或缺,单纯的英语教育或思政教育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已然存在,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思政理念引入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系列研究还未完全成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探索之处。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思政理念与高校英语教育的融合也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案例分析,以"课程思政"而非传统的"思政课程"为着入点,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学与思政理念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党中央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教师在不断探索如何将思政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作者针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本文以动量定理为例,介绍如何将大学物理课程与大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而发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职业院校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都需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必由之路,可有效的整合思政资源。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完善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开展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技能培养等方式来推进"课程思政",以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学涉及科技、人文、艺术和经济等学科,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设计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可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育人目标,找准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切入点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教"走向"育",形成价值引领、能力达成和知识传授有机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0,(11)
实施"课程思政"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并且提出了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教师要找准切入点,确定教学目标后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