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察2022年5月29日19时雷雨天气对探空观测的影响,文章采用长沙站雷达探空数据、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分析,获得以下结论:29日19时探空平均升速为844 m/min,最大升速为1 300 m/min,是该次的最大特点,突出了上升气流的强盛程度;温度较高且较活跃,大气层具有不稳定性,且提供较强持续上升运动的能量;湿度在850~461 hPa无信号,为100%,对应的露点温度差保持为0,风向形成高低层切变线,风速较小,已具有降水条件,且零度层较高不具备产生冰雹的条件。此次雷雨天气是在西南急流、切变线南压、冷暖气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导致整个探空过程在积雨云区进行,产生雷暴致使仪器无信号。且地面降水量从29日19时至30日03时02分累计34.4 mm,达到大雨量级。  相似文献   

2.
根据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GPS探空试验数据,分析了冬夏季高空大气温湿层结构及风速风向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夏季温度垂直变化率为0.43℃/100 m,冬季为0.84℃/100 m,冬季温度垂直变化明显较夏季剧烈,且冬季逆温层高度较夏季普遍较低,但出现频次较高。冬夏季湿度在地表至500 hPa均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增大,并在500 hPa附近达到最大值,其后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湿度变化较冬季显著。近地层的风速受地形地貌影响,随海拔高度升高变化显著,高空风速变化较平稳。对比赛什腾山顶和冷湖国家基准气候站两地放球记录分析风向得出:650 hPa山顶风向较冷湖站不稳定,500 hPa以上两地风向变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资料分析了2000~2007年27次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环境风特点、雷达回波特征等。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主要由蒙古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造成;不同天气形势K指数条件相同,当西宁站及周边70km以内站出现冰雹天气时,西宁站K1指数大于等于18°C,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强冰雹天气发生时,西宁站K2指数82.8%大于等于26.9°C;不同天气形势环境风特征不同。蒙古低槽型时,冰雹日08时西宁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高层为冷平流且深厚,高原东北部各探空站地面至300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深厚对流的组织发展,西北气流型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500hpa以上冷暖平流随交替出现,高层冷平流较弱;不同天气形势出现冰雹的机制不同,蒙古低槽型以高空冷槽与低空湿舌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强,低层水汽贡献大,垂直风切变强;西北气流型以高空冷槽与低层暖脊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较强,温度平流贡献大,垂直风切变较强。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高空探测系统L波段自投入使用以来,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探测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是在观测中近距离放球后容易丢球,造成低空失测.现对探空气球低空探测和低空过顶丢球进行讨论,以确保在日后的观测中争取得到第一手观测数据使所获取的探测资料的完整和连续.  相似文献   

5.
利用相关资料对内蒙古大雾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内蒙古大雾的高空天气系统可分为宽平槽、宽平脊、西北气流和平直西风4种类型,但以前两种类型占主导地位;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大雾以宽平槽型居多,而发生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大雾则以宽平脊型为主,指出大雾是弱天气过程,大雾天气预报应主要围绕逆温层、弱锋区、低空暖平流、稳定层结、地面微风(静风)、地面弱气压场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2001-20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杭州探空站探空资料,对湖州地区霾天气的地面天气类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湖州地区高压控制、高压底部、高压后部和地面倒槽类型天气形势对霾的产生较为有利,冷锋、东风带和气旋系统影响时霾出现的概率较小。(2)风向为东南偏东风、东南风和风速在2~4 m/s时易发生霾天气,24 h风速变化越小越容易引发霾天气;24 h气压减小比气压增大更利于霾天气发生,且气压变化越小越容易引发霾天气;24 h气温升高比气温降低更利于霾天气发生,24 h气温变化为1~2℃最易引发霾天气,且城市上空大气的逆温对霾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降水后的第二天最易发生霾天气,降水次日霾天气发生也较多,随着连续不降水日的增多,霾天气发生减少;大气稳定度表现为中性类时,即B、C稳定度等级,霾天气易发生。  相似文献   

7.
江瑶  冯爽  程莹 《科技通报》2021,37(4):23-27,32
2019年10~12月,浙江人工增雨作业共227次,为历年来最多且远超其它月份.利用10~12月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探空反演资料进行分析,将适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类型分为五类,分别是冷空气型、切变线型、高空槽型、台风型和低空急流型,其中冷空气是最宜开展人工增雨的影响系统.根据各天气系统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自动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20年3月2日~3日锡林郭勒盟东部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极地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涡、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阶梯槽"的建立与维持使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与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在锡林郭勒盟地区交汇,为此次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地面暖锋一侧,降雪集中时段也同暖锋锋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降雪属于暖区降水;强降雪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暖湿输送带从建立到维持直至消散的过程,对于降雪的强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NCEP1 0×10的再分析资料着重对2015年8月21日冷涡背景下出现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较大、T-Td小、微风或静风是大雾的主要气象要素特征;低空的下沉运动抑制了水汽的辐合抬升,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冷平流是否存在是近地面层雾形成的必要条件,雾的浓度与冷平流强度无关,与低空逆温层是否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利用常规观测及自动站等资料,对2012年3月5日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大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西伯利亚冷涡,而蒙古低槽、暖湿切变线是这次大雪的触发机制,整层湿层深厚,低空急流的建立为大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辐合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大雪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7年2月20日~21日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的环流形势是500hPa高空槽、低空急流及切边线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天气系统;(2)暴雪区位于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后方、700hPa西南急流的左前方、850hPa偏东急流的左前方;(3)高低空急流耦合,为降雪天气的发生提供动力条件,低空急流是在高空急流的耦合下形成和发展的;(4)高、低空急流耦合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增加了上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增加了暴雪强度和持续时间;(5)850hPa偏东急流在暴雪区的边界层形成了干冷空气垫,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旧探空系统(即L波段探空系统和59-701探空系统)中GST1型数字式电子探空仪和59型机械式探空仪所探测到的探空资料,采用标准差和平均差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南京站同步高空观测的一个月资料,分别从探空温度、探空高度、探空湿度等方面作了详细地差异分析,对比了两种高空探测系统所获得资料的差异及其所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L波段探空系统比59-701探空系统所测得的高空探测温度和探测高度资料更加稳定、离散率更小;所测得的湿度,59-701探测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而L波段探测系统则有更高的灵敏度,两套探测系统的湿度都是随探空高度的增大而差值变大.通过对新旧探空系统地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和改进现有的高空探测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9—2018年天津地区空气污染资料、天津滨海国际机场METAR报文、探空站资料及Era再分析数据就天津地区近十年湿度、逆温层、边界层与霾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探究湿度、逆温、风场与霾的变化特征,并对2016年12月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较大时,PM2.5浓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时,PM2.5浓度较低。(2) 12时最低逆温层的平均厚度普遍比00时的最低逆温层平均厚度大; 500hPa以下出现多层逆温,而第一逆温层层底高度在925hPa以下、厚度23.3hPa以上,更有利于严重污染天气的产生。(3)发生霾天气时,近地层主导风向是偏南风,静风所占比例较低,多为4.5m/s以下的风速;边界层垂直方向上,各高度层的霾日月平均风速明显小于该月月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14.
对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2014年5月9日~11日降水天气过程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及降水天气系统对人工增雨作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必须在一定的天气系统条件下进行,合理把握时机和科学作业是提高增雨效益的关键。此次降水过程,高空环流形势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实施;同时从探空资料和云图来看:0℃层高度、低层适宜的风速风向、大范围中低云层的覆盖也是有利于飞机增雨作业的开展。自动雨量站实时雨量资料对作业过程的监测、指挥、效果检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西藏39个气象站点1961年至201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在确定强对流天气过程时段的基础上,对强对流过程发生前后的探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强对流天气发生时,一般在探空资料上表现出的是:大气层结出现不稳定;有较大的CAPE值(一般可达1000J·kg以上);对流层低层有湿层出现;自由对流高度(LFC)下降至抬升凝结高度(LCL)或500hpa以下;对流层中低层风向随高度出现顺转和中高层风向随高度逆转的剧烈风向变化;垂直方向有风切变;500~200hpa干冷空气侵入或之前有逆温层出现,有部分个例低层出现逆温层。  相似文献   

16.
2022年3月30-31日,受高原槽东移南压影响,青海青南牧区出现了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班玛、久治2站为大雪,班玛县知钦乡站为暴雪。文章利用高空、地面、各物理量场以及数值模式资料,对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高空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脊,阻挡西风槽东移,西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将孟加拉湾的水汽向北输送,切变提供动力条件,暖式切变进行水汽的接力,降水区在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加强上升运动;地面影响系统中地面冷高压是冷空气的来源,冷锋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提供动力条件,中尺度地面辐合线与地形配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散度场配置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充沛的水汽条件是造成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必要条件;有不稳定层结条件存在,为此次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不稳定条件。分析总结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大雪天气过程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自2000年1月1日~2015年2月28日期间我国华北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现象的天气要素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其中重点以2011年12月4日发生在京津冀一带严重霾日天气过程为例进行了地面场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场显示气压较低且梯度小,近地面为静风或微风,温度层结稳定,静稳、微风天气、东南风向霾可能性大;空中有弱逆温层或中性层;相对湿度不超过90%;气压较低且气压梯度较小等都可预报霾天气的出现和持续。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9,(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17年2月20-21日发生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槽一脊、低层切边线、高空槽、地面倒槽、低空急流等是引发本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700hpa位置处,南海水汽被低空急流持续输送至河套上空,为本次暴雪天气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存在着显著的西南水汽输送通道其最大值为6×10~(-5)g/(cm·hpa·s)~(-1),为本次暴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河套地区位于700hpa偏南风急流的左前方及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形势,既为暴雪过程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也具有一定的能量、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3)
贵阳站受施放场地条件和雷达性能的影响,小风(定义风速小于等于1.0 m/s是造成丢球缺测或重放的主要原因。小风和静风条件下,贵阳近距离施放点在施放几秒内由于仰角变化率较高,接近脉冲宽度和波瓣宽度阀值,雷达跟踪困难,容易丢球缺测。通过计算分析小风和静风条件下,优先选择距离较远点作为施放气球点,偏北微风时,在该点施放气球,偏离正北方向适当方位角度施放,避开气球向南迅速越过雷达天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对比分析了2013年8月10日和2014年7月25日青海东部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演变。结论如下: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天气分别是在高空冷槽和高空西北气流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过程中高空冷平流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在500h Pa有冷槽的形势下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更剧烈。高空冷平流叠置于低层暖平流上形成不稳定层结,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必要条件。高低空温度平流中心的配置区域与冰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较强的CAPE、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层大的θse条件下利于出现强冰雹。-20℃与0℃层间的高度与冰雹直径有密切关系,当此高度小于3km时易出现大冰雹。温度、风向和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之前和之后有明显变化。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是引发局地强对流的主要原因。两次过程中对流发展旺盛,出现多单体强风暴,回波强度均超过60 d Bz。冰雹发生前都出现VIL骤增。两次过程的对流尺度、ET和VIL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