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31个省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构建以装配式建筑发展基础环境、生产建造实力、技术创新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2)从空间关联特征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以分布在江、浙、沪等省份的显著HH区和蒙、新、宁等省份的显著LL区为主。(3)从影响因素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由大到小排名为:市场需求>环保支出>政府导向>经济水平>技术创新>人口集中程度>产业结构>交通物流环境>建造成本。  相似文献   

2.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能够发掘和展现人口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基于GIS与RS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整合多源影响因素获取人口空间分布影响贡献系数,遵循以乡镇级行政区域为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内完整土地空间共同分配乡镇统计人口的原则,实现张家口市统计人口数1km×1km格网空间化。结果表明:空间化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符合张家口人口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并随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与HSI指数、建设用地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桥西区、桥东区和宣化区,以及各乡镇的镇中心,大致分布在与HSI高值区、RDLS低值区和建设用地集中区。以乡镇级尺度为控制单元进行人口空间化,所得空间化结果的精度优于县级控制单元空间化结果,可为多尺度的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江苏省7个市125个村庄农民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种类、是否有财产性收入、宅基地面积、是否有城镇住所、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农业补贴金额、新农保险金额和区位交通环境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影响;(2)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排序为: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农业补贴金额是否有财产性收入职业种类新农保险金额受教育水平年龄是否有城镇住所区位交通环境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宅基地面积;(3)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农民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是否有财产性收入、家庭人口数、宅基地(房屋)使用情况、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宅基地(房屋)重置成本、是否有产权证书和区位生态环境是影响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农民的职业种类、宅基地面积、宅基地(房屋)居住时间、占用耕地建房和农业补贴金额。这一结论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2)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揭示微观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作用关系,是提高城市地价和房价预测水平,有效进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础工作。本文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定量测度与分析特殊自然地物湖、江、山体对城市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尝试根据影响因素作用的差异解释住宅地价和房价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部分原因。结果表明:(1)住宅地价和房价与各自然地物之间呈现空间非平稳的影响作用关系;(2)湖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平均边际价值分别为0.11元/m2、0.52元/m2,江均为0.15元/m2;在区域分布上,住宅地价和房价高值区受湖和江的影响更显著,面积较大的湖泊(如东湖)因受周边商服繁华程度、供给能力等因素影响对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作用存在各向异性;城市的山体或因坡度小、分布零散及周边特殊用地结构如黄鹤楼等保护性建筑限制了区域土地的商业开发,使其对住宅地价和房价影响作用不显著;(3)住宅地价与房价受湖影响的作用变化趋势并未呈现空间一致性,而是切合了区域住宅地价和房价的价格走势,且变化幅度与价格高低呈正相关;住宅地价和房价受江影响的边际作用力大小差别不大,空间上表现为梯度和圈层两种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吉隆和聂拉木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翼山区,深受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影响,关于山地土地利用状况与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关系研究一直缺乏。本文对比研究区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耕地在500 m等间隔高程和坡度分级上的分布特征,结合2004—2015年人口与劳动力数量变化,探索该地区人山关系状况。结果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主要受山地地形和气候垂直分异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空间十分局限,生产性用地紧张。尼泊尔"4·25"地震对聂拉木山地影响剧烈,经济产业遭受重击难以恢复,而吉隆山地得益于自然条件的比较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的空间均衡是考察区域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以上海为例,探究超大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数据,通过熵值法、一般计量经济学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系统分析上海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异。研究发现,上海市创新能力在空间布局上并不均衡;创新能力自城市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逐次降低的特点,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高集聚、南部地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上海市各区创新能力存在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全局Moran’s I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均表明创新能力具有空间相关性,人口密度、高兴企业数量、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上海市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人口密度与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在空间上呈同心圆状分布;高新企业数量、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对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分别呈条带状分布、团状分布和“十”字型分布。研究结果有助于客观揭示超大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为推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管理》2015,(5):50-56
本文基于1995-2013年的全社会房屋施工、竣工面积数据,运用面积估算法对建筑垃圾产生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全社会的房屋施工面积不断扩大,建筑垃圾产生量近年来增加明显。2003-2013年,除北京市、上海市和西藏自治区外,建筑垃圾产生量增长率均超过100%。2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建筑拆除垃圾,建筑装修垃圾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线性关系,随着人们对居住要求的提升而增加。3建筑垃圾产生量在空间上呈现出向东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大省集中的趋势,建筑垃圾问题已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9.
探析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关系,有助于推动城镇间合理化地价竞争、协调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讨论了湖北省80个县(市、区)商业、住宅和工业地价在武汉城市圈等经济体协同发展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详细分析各类地价与城镇化率的空间作用关系。结果显示:湖北省县域商业和住宅地价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微弱的集聚分布;工业地价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呈微弱的离散分布;各城市城镇化程度对地价的影响并未呈现一致的相关关系,而是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而言,城镇化对商业地价的正向作用表现为:鄂中地区鄂东地区鄂西地区;对住宅地价的影响作用表现为鄂东较鄂中地区敏感,且为正相关关系,而鄂西地区呈明显负相关;对工业地价的影响表现为正向关系,且鄂东地区鄂中地区鄂西地区。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省域地价管理中,不仅应加强中心城镇地价与周边城镇地价的衔接,引导人口的集聚与分流,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经济体的城镇化协同发展;而且应该注重地价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杠杆作用,结合鄂东、鄂中、鄂西地域差异,分用途实施精准调控,遏制不正当地价竞争。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与公共设施——景与物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星  阮鉴 《科教文汇》2008,(2):183-183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构成了一个个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设计则正是探讨如何来设计这空间,使之与建筑物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都市的统一体。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应要求这一公共空间建筑“公共化”、“城市化”,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逗留、休憩场所,方便以及合理的公共设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合理的处理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建筑等的谐调关系是城市环境设计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构成了一个个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设计则正是探讨如何来设计这空间,使之与建筑物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都市的统一体。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应要求这一公共空间建筑"公共化"、"城市化",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逗留、休憩场所,方便以及合理的公共设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合理的处理公共设施与自然环境、建筑等的谐调关系是城市环境设计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文章基于2005-2017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微观数据,采用重心模型、空间热点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500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动态区位演化特征,并就其在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上是否存在 “依赖”性进行分类检验,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企业总部热点区和次热区呈现向南移动趋势,长三角是两类企业总部分布共同的热点区;(2)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重心逐步南移,两者重心距离逐渐减少,重心变化相关度增强;(3)制造业企业倾向布局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中科技服务的影响显著增加,另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服务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戴云山黄山松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松锦  刘金福  陈文伟  旷开金  唐蓉  洪伟 《资源科学》2014,36(11):2423-2430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子,其空间异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高海拔植物幼苗更新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为此,采用地统计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陈板岭头1hm2黄山松林样地上100个10m×10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在12.26%~43.79%之间,均为中等变异;最佳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依次为0.15%、0.03%、0.18%和0;有效变程分别为19.40m、17.32m、17.32m和14.90m。4个指标各向异性明显,空间自相关范围总体均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呈减弱趋势。分形维数:毛管孔隙度(1.793)土壤含水量(1.669)土壤容重(1.406)非毛管孔隙度(1.348),与半方差函数曲线所反映的规律相一致。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各指标均表现为带状和斑块状镶嵌分布。土壤含水量在东南方向、西边中部和北向中部都有高值区,而西南-东北向较低。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相似,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含水量呈互补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各指标的空间变异和格局与研究区地形、植被覆盖以及微生境干扰有关。土壤含水量对黄山松幼苗更新有制约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山松林土壤水分取样设计和更新苗格局-过程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可攀 《科技风》2023,(18):151-153
根据近年来新疆气候公报可知,新疆的平均气温正在逐年升高,尤其是夏季的持续性高温对新疆的人口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损害。本文以新疆为研究区,在GEE平台上利用MODIS产品和高程数据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回归预测,得出2022年夏季新疆近地表气温。将格网尺度的近地表气温栅格数据和人口数量栅格数据相结合,分析新疆2022年高温人口暴露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随机森林算法预测近地表气温,预测的结果精度较高,RMSE和R2分别达到了2.16℃和0.86;(2)高温人口暴露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即人口密度高的区域,高温人口暴露程度也相对较高;(3)新疆高温人口暴露的中高暴露区大都集中在城市群,如乌鲁木齐市、喀什市、和田市等。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区存在人口集中分布在高温区的现象,高温对人的实际危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为西宁市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居住空间质量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高低区域;(2)居住空间质量以及各准则层的集聚程度各不相同;(3)西宁市居住空间质量的格局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受到政府因素、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增长以及制度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据此提出应该科学识别居住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异、加强居住空间质量及其他特征集聚程度的判断、提高居住空间质量空间格局形成机制的判断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整个环境是广义量度标尺和各种物理和谐的统一,它涉及建筑物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建筑层高与房屋进深、开间、梯楼坡度等相互制约,在居住建筑向多高层发展的今天,它与降低整栋房屋的高度、减轻结构自重、改善受力状态和节省投资及充分利用土地有关,适当降低层高是至关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理顺认为较低的建筑层高,使它变成一个亲切的尺度,对建筑师来说是值得重视的课题。建筑创作中,人们对建筑物的雄伟、庄严、富丽等在语言上存在着差异,对高大、宽广的理解上也同样不一,虽然人们不可用“心宽胜于屋宽”来确定房屋开间尺寸,但是房间的高度确实影响感觉中的大小。一、行为层高和心理空间建筑的目的之一在为用途提供足够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省为研究区域,以各市区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主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研究四川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四川省在2000年~2014年间人口空间分布存在较强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程度却呈现出了下降趋势。根据人口密度分布图得出四川省人口呈现出"东密西疏"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渐变尺度的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化测度分析,结果表明:①建设用地斑块中有33%在局部空间上高密度聚集分布,相邻斑块之间的距离在50m~150m范围之内;其余大部分建设用地相邻斑块之间的距离在150m~700m间不等,在空间上弥散分布;②研究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与公路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相对于"公路交通网"聚集分布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对公路聚集分布的程度明显高于独立工矿用地;③在"城市放射交通干线"的影响范围内,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与放射交通干线具有空间相关性,放射交通干线对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轴向"聚集和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2010年大敦煌境内及周边地区的17个气象站点和MODIS数据,通过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概念模型(CASA),反演了大敦煌NPP的空间格局,并从年尺度和月尺度上分析大敦煌NPP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间,大敦煌的NPP出现稀疏的"小块状"或"条带状"分布,平均NPP为55.89gC/(m2?a);②大敦煌年降雨量从东南(202.03mm)向西北(34.03mm)呈现递减的趋势,年均温从中间呈"条带状"分布的高值区(10.54℃)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形成低值区(4.27℃);③以年为尺度,大敦煌的绿洲草原区和戈壁荒漠区与年降水量的关系比年均温密切;④以月为尺度,大敦煌NPP与月降水量和月均温的相关性比年尺度低,其原因是植被生长更依赖水热的共同作用,而与单一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降低;绿洲草原区对降水量存在时滞与累积效应,戈壁荒漠区不存在时滞与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20.
张忠杰  许宏宇 《软科学》2023,(4):129-135+144
基于黄河经济带沿线75个城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黄河经济带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差异分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进行效应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1)黄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由下游主导,依次向中、上游递进的发展趋势,城市之间高质量发展呈现空间正相关;(2)经济实力、对外开放、人口密度和公共设施的提升均对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环境规制对于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则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影响。空间滞后项系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规制和公共设施在黄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区域之间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实力和公共设施建设在黄河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表现为一定的“虹吸效应”,环境规制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虹吸潜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