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摄像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直管内多相流流动规律的常规手段之一,从多相流、油气集输以及微/小管道流动等三个方面,对基于高速摄像技术进行的多相流流动规律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以高速摄像为研究手段的不同类型管道内多相流动的流动特性,阐明了针对不同流动体系中高速摄像技术的使用方法,同时指出了目前通过高速摄像研究多相流动所面临的困难。购买并搭建了高速相机测量系统,同时搭建了多功能油气集输实验装置,为进行螺旋流流动特性、管道携液以及气/液颗粒流动特性等相关实验做好准备,为基于高速摄像系统进行的多相流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经教授从事的两相流动及沸腾传热非线性特性的研究领域为国内两相流动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研制出国内独有的时间序列混沌分析专用软件“WLCHAOS”;并拥有专利3项;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作为组织委员会成员(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织了第五届国际多相流测试学术会议(ISMTMF’2004)和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2004年年会,并担任分会主席。  相似文献   

3.
在能源领域及动力、石油等工程中,存在着大量两种以上不同相态或不同组份物质的混合流动问题,这种流动称为多相流。多相流热物理学即是研究这种多相流动及其传热传质过程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在国际上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动力及石油化学工业中高参数装备的引入,以及核电站及航天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流动成像测井新方法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成像测井属于对非均匀介质动态的非线性测量,可以有效监测油气井内的生产动态。本文研究一种电磁波传播测量方法,综合利用油气与水的导电和介电特性差异辨识井内流体,通过对油气井内多相流体信息的投影扫描和反演处理,实时成像显示流体分布及流动状况。物理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多相流体流动截面的清晰图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格子Boltzmann方法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描述流体体系运动的介观方法,并广泛地应用于能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化学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格子Boltzmann方法在多相流、多组分流、化学反应扩散、微尺度流动与换热、多孔介质流、非牛顿流体、磁流体等复杂流体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连续Boltzmann-BGK方程出发,可以推导出完整的D2Q9型格子Boltzmann模型。然后通过FORTRAN编程计算不同瑞利数下差异加热腔中自然对流的温度分布情况,模拟结果与有限体积法结果吻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6.
郭烈锦是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位特聘教授。受聘学科是热能工程。该学科拥有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多相流学术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郭烈锦进入特聘岗位后将瞄准国际目标,在“非线性多相流体力学规律与数理模型研究”、“多相流热物理过程的多尺度随机诊断、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新型能  相似文献   

7.
油井井筒多相流的温度是研究多相流压力和其他参数的基础,同时也是油井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影响油井井筒多相流温度的因素较多,主要通过对井下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了油井井筒流体温度与地温梯度、产液量、含水等因素的关系,这对认识抽油井井内温度变化的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宗虎院士,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颇高的声望,是热能工程、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以及多相流测量界的知名专家。 林宗虎教授对热能、核电、石油、化工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和传热(包括两相流测量)进行了近40年系统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完成国家科研项目20多项并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此外,对过冷沸腾传热、稳定流动沸腾传热等均有研究成果。他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省部委级科技奖共12项(其中由他单独获得的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就有3项)和中国专利4项。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王一鸣,博士生导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智海电子仪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长期从事信号处理、自动检测技术、智能仪表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81~1983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所从事多相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格子Boltzmann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模拟多相多组分流体。颜色梯度格子Boltzmann模型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多相流模型,其最主要的优点是粘度比范围很大。目前颜色梯度主要研究方向是侧重于大粘度、大密度、降低虚速度、改进润湿性、引入多物理耦合场等方面。关于三相流的研究在近五年十分火热,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的三相流模型所侧重的主要是对表面张力参数、再着色步和密度比这三方面进行修正,以提高模型的适用范围和精确度。本文主要从一个新的视角考虑,进一步改进颜色梯度的计算方式,得到了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吴杰 《科技通报》2021,37(6):7-13
针对煤矿用多级耐磨离心泵中固液两相流动,假定固相颗粒浓度不变,结合SST湍流模型、Euler-Euler非均匀多相流模型进行非稳态计算,主要分析颗粒粒径变化引起的流动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增大,叶轮内固体颗粒逐渐向压力面转移,正导叶叶片凸面方向的固体颗粒数量逐渐减少,从而减弱了对壁面的磨损,反导叶内固体颗粒逐渐向...  相似文献   

12.
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城市采集入境游客信息;运用地图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旅华外国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外国团队旅游流以北京和上海为主要出入境口岸,流动地区集中在中国人口线东南部;②外国团队旅游流的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即80%的有向流动产生在20%的城市对之间;③外国团队旅游流网络为核心-边缘网络,核心区包括北京、西安、上海等13个节点;④旅行社设计的线路对外国团客出入境口岸选择、团队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流动均具有决定性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网络结构、拓展中国入境旅游外国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多孔介质多相流领域中,润湿性是影响流体分布与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油气储层真实润湿性为混合润湿状态这一观点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所认可。本文对混合润湿体系的基本分类、两相流规律实验以及理论研究中的部分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讨论与分析,总结了目前混合润湿体系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混合润湿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便对国内混合润湿体系的研究起到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江科技》2016,(3):25-26
本文利用流线数值试井方法,研究了复合驱油藏试井模型,得到了压力响应特征。应用实践表明,二元复合驱流线数值试井技术可以考虑复合驱过程中主要的驱油机理、多相流、油藏非均质性、多井影响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解释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相流反应器创新来实现高端材料的宏量制备及过程强化,以及生物质、煤、塑料等固废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不仅能够实现高端材料规模化制备及缓解资源、能源、环境危机等全球性挑战,而且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亟需开拓创新.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化工过程模拟与强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周业丰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多相流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流体力学研究的概貌和新动向,讨论了湍流、多相流、流体-结构物相互作用、物理化学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等五方面的若干近期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油气水三相流检定试验装置设计,主要包括装置的技术指标、工艺流程及结构。该装置既可以进行单相和多相流量、含水等计量仪器的检定校验又可以模拟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流态以及进行井下测试仪器的开发,开展油气水三相流一些前沿性和基础性的实验,是一套功能比较完备的实验装置,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8.
微型钢管外表面温度场可视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测量微管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并解决沿微管轴向导热对微管内部对流换热的影响,本文首次把非接触式测量温度方法引入到微尺度实验中。本次研究搭建了能够进行气体、液体流动与换热的微流动实验台,用蒸馏水作为工质,采用红外成像仪加专用红外放大镜头对微型钢管表面温度场作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在Re数不变时,不同加热功率下内直径为168µm和外直径为406µm微型钢管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图,进而能得到了沿轴向温度对沿轴向长度的二次导数。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推导获得了沿轴向的导热对内部对流换热的关系式。实验与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在微圆管单相流情况下,其轴向的导热对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9.
复杂流体流动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硕  赵钧  范西俊  王丹 《科技通报》2006,22(5):596-602
综述了耗散粒子动力学在复杂流体流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液滴变形及破碎行为、微通道中DNA分子悬浮液的流动以及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凝聚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并行计算技术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5,(18)
土壤电阻率是防雷接地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准确的测量土壤电阻率数据对接地装置的正确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测量土壤电阻率有土壤试样分析法、电测深法(包括两极法、三极法和四极法)和电磁测深法等。目前三极法与四极法理论与测量误差对比方面研究很少,特别是对喀斯特地貌下测量土壤电阻率三极法与四极法的对比分析几乎处于空白。本文对这两种方法做了测量原理方面的对比,通过现场测量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利用三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也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