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滔 《知识窗》2023,(3):123-125
在多元化器乐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突出课程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在课程设计中加入时代性、功能性、人文性元素,确保课程更具教学价值,还要增强模块化与具象化思维,提高学生器乐技能和音乐素质。文章重点探讨基于“双创”能力的高职多元化器乐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推进高职多元化器乐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我国ICT产业成长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以来,ICT产业以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和迅猛发展的态势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焦点领域。科学评价ICT产业成长能力,评判我国ICT产业所处的国际地位,明确存在的差距,并发挥比较优势,实现IC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建立了ICT产业成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ICT产业成长能力进行实证评价,以期为ICT产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针对自主创新能力涉及的经费、人才、知识产权等要素研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方法对17个市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4.
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观分析和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制定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的基本依据。本文对东北三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和分省评价,并将其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最高水平进行比较以找出其间的优势和差距,试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对策设计和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选取11个原始指标构建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特殊现象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提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绿色经济的内涵进行实证分析,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三个公因子,并计算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将因子得分作为分析变量,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东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区域差异,且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短板的结论,据此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相差较大,本文介绍了用SPSS进行聚类和因子分析,并对中国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进行聚类和因子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本文研究和评价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并在一国范围内对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提出"双创"的内涵及主体多样化、结构系统化和互联共享化几个典型特征,分析"双创"驱动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综述"双创"驱动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并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问卷调研数据,得到实证研究结果,现阶段样本区域"双创"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效果理想;通过进一步分析讨论,提出要重点改善人才培养引进、强化天使投资支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安徽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述,并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等三类指标构建安徽省17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分类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双创教育评价主题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我国双创教育评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评价、双创教育质量评价、指标选取3个方面,其中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作用,发挥着桥梁作用;关键词分布于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双创教育评价的方法、新工科专业双创教育质量评价三大聚类.未来双创教育评价研究可在分类评价、指标建构、指向性评价等方面继续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的数据,采用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同时探讨了因素分析法对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替代技术。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用因素分析法替代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必须分集团而非整齐划一地制定和实施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依据创新生态系统及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理论,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工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比较,藉由测度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和创新进化动量,摸清和梳理东北地区工业创新发展状况,总结东北三省工业创新生态位及其有关指标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研究结论是:辽宁省工业整体创新生态位层级较高,但演进势能呈逐步减弱态势;吉林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落后,创新资源及其整合能力普遍不足;黑龙江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优势偏低,但演进动能空间较大。东北工业的创新驱动急需构建起基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尤其需要从战略层面实现东北三省工业的创新联动效应,从"官产学"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全面提升东北工业的创新生态位级别。  相似文献   

14.
从朴素式创新的起源与发展入手,以比亚迪公司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模式和特征,构建中小企业朴素式创新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小企业实施朴素式创新的内在运行机理,研究中小企业朴素式创新的流程框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朴素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彭建娟  李建华  项国明 《软科学》2008,22(5):106-110
运用方差分析验证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地带划分的适用性。应用锡尔指标法衡量目前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从而为探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量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界定都市圈创新能力的定义,从经济环境、教育环境、创新资源与产出、邮电通信与网络规模等四个方面构建描述指标体系.以上海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城市差别、上海都市圈创新能力以近似圈层结构分布等结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5—2019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市场化程度、金融发展水平、企业家精神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与金融发展水平均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强于金融发展水平;企业家精神均为金融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中介变量,且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替换估计方法与相应变量衡量指标后结果仍然稳健。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琛  谢辉 《资源科学》2006,28(1):30-36
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5类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结论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能源(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3增长到本世纪2000年的0.166,人地关系演进趋于紧张。因此,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东北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为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应采取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转变能源资源供给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对地区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主要通过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和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技术效率提升和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中性技术进步实现;城市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技术效率、产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系统的指标体系下,基于大量的数据处理,我们对200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做了分析和排名.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对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及特点、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各个地区针对本地区发展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