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寂寞和孤独,这在《彷徨》和《野草》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联系其人生经历解读这两部作品,发现作者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叠合自己,把人生的种种寂寞和孤独放入作品中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寂寞与彷徨,是他在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前,一面战斗,一面探索中产生的失望、苦闷和孤独及怀疑的心境,是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沉而又曲折的反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呢?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过程的。 首先,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通过学习《<呐喊>自序》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在东京筹办《新生》的流产,使鲁迅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悲哀、寂寞。辛亥革命的爆发,唤醒了鲁迅,他以极大的热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良秀在强大的封建力量的重压下失去了人性,在火焚爱女的惨厉声中成就了其伟大杰作,最后精神失常而孤独自杀。鲁迅作品里的魏连殳经过孤独的反抗以至精神变形,走向了自我毁灭。主人公们在寂寞中的痛苦与挣扎未尝不是作者自身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回味与表达,他们对人类历史与现实具有的借鉴意义永远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4.
孤独,从心理学来说,是一种自己被他人拒斥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所谓孤独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则是指人们在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寂寞无聊的情绪体验和孤苦无依的心灵感受。它既不同于先秦贤哲所说的“孤”与“独”:“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①~因其本义原意主要是指物质生活上无依无靠的状态;亦不等同于因与人群隔绝而独处所产生的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孤独,因那是多指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孤立无援的状况,多属外在形式方面。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个泯灭个性的社会;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是摧残人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走出抑郁的“牢笼”──浅谈中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及防治汪海洋抑郁心理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  相似文献   

6.
孤独之辨     
孤独,是一个很寻常的词语,字面意义浅白,解作“独自一个人,孤单”.但在我们这个民族过去、现在的语境里,孤独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特征和生存状态,而且是一种有深厚内涵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积淀.作为一种心理和生存状态的孤独,很多人或许有过短暂的体验,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况味? 常听人说:我孤独,因为我很寂寞.不错,寻常意义上的孤独和寂寞常是连体兄弟,因为二者都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感受,不过这种语境下的孤独和文化意义上的孤独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把寂寞、苦闷和孤独的主体创造心态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伤逝》的人物塑造中。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深层的精神领域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性自身的悲哀,被作家以理性的视角和成功的心理描写推向社会,得到了文学欣赏者们的普遍认同和共鸣。  相似文献   

8.
颜色与人生     
生命可以用长短衡量也可以用颜色来比较。不管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还是有着复杂人生经历的伟人或恶人,甚至是“是非功过非两人,流芳遗臭本一身”的是非之人。综观其一生,他们的生命里大都有一种颜色贯穿始终,是底色,是本色,是生命的颜色。黑色·鲁迅说鲁迅是黑色的并非信口开河。他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就是“太黑暗,有暴戾之气”。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之中,黑色都是文章的基调,如,《孤独者》《铸剑》等等。夜静,天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寒气,难怪人们称其作品似冰冷的匕首。其实鲁迅肃杀的文风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有谁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地…  相似文献   

9.
彭敏 《文教资料》2010,(30):8-9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意识。辛弃疾在词作中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世无知音的寂寞,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慨,使其词满含沉痛的英雄泪.显示出一种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塑造了一批富有孤独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鲁迅自我的孤独。《故事新编》表现了创世者、救难者和复仇者的孤独,从而表现了鲁迅心境上的孤独、小说人物形象对鲁迅孤独的折射以及鲁迅自身对孤独的摆脱等一系列创作主体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2.
孤独是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精神现象。鲁迅再现了浅层次的孤独,揭示出旧中国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展示与解剖了高层次的思想和人格孤独,表现了救赎自我与拯救社会的孤独与苦闷。鲁迅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情结对当代学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通过文学形式表现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者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者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具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人对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译介的9篇西班牙作品全部出自巴罗哈笔下,又多次在译文的副文本等著述中给予巴罗哈高度评价。鲁迅关注的是巴罗哈弱小民族的出身及其作品中对于弱小民族品性和生活状貌的描摹,而同属于弱小民族的中国读者可以从中反观自身,鲁迅也在巴罗哈的文学世界里找到了异域的自我。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9.
杨逵被称为"台湾文学的脊骨",这不仅对其文学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更是对他的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杨逵一生未曾见过鲁迅,他对鲁迅的解读与接受是通过鲁迅的作品与友人的介绍得以实现的,然而,在这两位中国大陆与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身上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心里始终存有一种鲁迅情结,通过阅读和引用鲁迅的著作,毛泽东建构起一座政治巨人和文化巨人心灵相通的桥梁。这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相通,一方面缘于两人对中国革命及前途的深切思考,另一方面也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革命事业及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