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频发,危害严重。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发了各种救灾政策、法令,采取了多种减灾、救灾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固定的救灾机制:首先是报灾,然后是勘灾,最后才是赈济、蠲免、抚恤和借贷等具体措施。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广东台风灾害的救灾机制,对当下的救灾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由于"四口南流"局面形成,江水犯湖水的情况日益加剧,加上人口剧增,生态破坏,洞庭湖淤积严重,人争水道更加突出,湖南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日趋严重.加上吏治败坏,还有旱灾、虫灾、风灾、雹灾、雪灾和疫灾等,都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社会稳定和王朝的长治久安,晚清政府和民间在减灾防灾和救灾赈灾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在赈务制度化和社会化、赈灾手段和灾情信息传播近代化以及新式士绅投身于赈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时代特色,标志着传统荒政开始向近代荒政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黄山风景区地理环境特殊,时有暴雨与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加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风景区的灾害脆弱性增加.未来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在概述风景区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提升其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效能的对策建议.强调黄山风景区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工作要从注重灾时的应急救灾逐渐扩展到防灾减灾的不同阶段的工作(减灾、防灾、应急、恢复与重建),以期为风景区建立更科学可行的风险防范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灰关联的方法建立台风灾害灾情指数的评估模型,选择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等16项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指标,利用模糊数学和灰关联的方法获得致灾能力、受灾体暴露度和受灾体御灾能力指数,从而确定台风综合影响指数的回归方程.通过建立直接经济损失等典型灾情损失因子的最优幂数回归模型,实现浙江台风灾害的损失评估.最后,开发基于灾损评估模型的Web GIS台风灾害服务平台,系统经过测试,可以稳定良好的运行.同时,使用本系统,可以为台风的防灾减灾提供建议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是在灾害形势严峻但灾害教育比较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灾害地理知识、提高应灾救灾技能、养成防灾减灾意识。教学内容包括灾害和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认知、主要类型、灾害地理、灾害区域分异。具体灾害的知识单元包括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成因及特征、灾害地理分布及危害、灾害应急处理和防治措施。教学组织宜结合灾害回放、现身说法、视频播放和灾害体验等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保宁府地区水灾,其时空特征分别表现为普遍性、季节性、持续性、趋势加剧性、区域性及周期特征。灾度特征则主要以1、2度水灾为主,3度水灾分布间隔时间较长,4度水灾主要分布在清朝中后期。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因素、河流的水文因素等自然因素,以及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等社会因素,是明清时期保宁府地区水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季  张英 《地理教育》2008,(2):60-61
一、灾害教育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1.灾害教育的概念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灾害教育的称谓最合适.防灾教育和减灾教育从其内涵来看涵盖不了该种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涵.目前还没有"灾害教育"的完美定义.本文尝试提出其定义: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以便能正确看待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进行减灾防灾活动.  相似文献   

9.
1911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灾民达数百万之众.安徽气候多变,短时间的强降雨、连年水灾等自然因素,以及吏治不清、时局维艰等社会因素,导致灾情堪忧.对此,政府和社会力量进行了相应的救灾,包括筹款、筹物等.1911年清政府大厦将倾,新旧政权更替,政局动荡,救灾效果非常有限.以1911年《申报》的报道这一社会媒体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开封城水灾深重,人口数量及百姓营生、水产品种类、灾后生活、日常用水、赏游地点与内容选择等基层民生的诸多方面无不发生较大变迁.为救灾恤民,政府表现出了积极的应对态度,使备灾救灾实现了常态化,但由于缺少其他卓有成效的改善民生的行为,城内民生还是迈入了日渐艰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观点     
正中小学生灾疫伦理教育不可或缺张志斌、孙慕义、张悦、刘璟洁在《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灾疫伦理教育不同于灾害教育。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灾疫伦理教育是以灾疫本身为素材、内容而展开的一项专门化的全民性伦理教育,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对学生进行灾疫伦理教育是学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历史时期湖北灾害问题的研究受到学界重视,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整体性研究的论著,也有对水灾、旱灾、疫灾和其他气象灾害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水灾是历史时期湖北最主要的灾害;宋元以后至明清时期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渐次上升,这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地矛盾的激化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面对灾害频发的国情,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灾减灾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防灾减灾相关理念应运而生,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严谨深刻的内在逻辑性,主要包括"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尊重自然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一系列防灾减灾重要论述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抗灾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它将有力地指导着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面临着灾害种类多样化、潜在危险大等挑战。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上海市为例,分析各灾种的风险程度以及其对城市整体风险的影响权重。研究发现,各灾种风险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建议政府建立城市灾害管理机制,将防灾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加强灾害预测,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灾害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进而以降低城市灾害风险,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面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的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防灾减灾面前应用自然规律、不懈求索的科学精神,都是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自然灾害"教学为例,以地理视角解读新闻为基础,创设灾害与防灾救灾背景,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将中国精神渗透在灾害教育中,展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减轻自然灾害,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手段。对公民的国情教育也应包括灾情教育、防灾减灾的常识教育,要从儿童和学生做起,认识充实减灾知识是目前中国防灾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时代呼唤灾害教育,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内的学者们认同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相似文献   

17.
当“非典”尘埃落定,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实灾害事件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一天,如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等。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灾害发生前后的防灾救灾措施不到位所导致的继发性灾害的产生和扩大,即“天灾人祸”。所以灾害发生前的预防、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意识和措施及灾后的救护措施等等,是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发生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形成百年罕见流域性洪灾,堤毁物没,损失甚重。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紧急组织抗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物质补给,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民众也积极参与抗洪斗争,开展生产自救。与旧社会灾荒时的物价飞涨、瘟疫蔓延、流民四散相比,该次水灾景象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努力构建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强有力的抗灾、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水灾危险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择我国城市人口在60万以上的70个城市,从灾害系统角度构建了水灾孕灾环境、承灾体和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成因分析法提出危险性评价模型并编制了中国城市水灾危险性评价图。结果表明:这些城市普遍存在水灾危险性,其中水灾最危险的城市为天津、武汉和广州;极高度危险的城市有12个,都处在我国各大城市群的核心区;高度危险的城市达18个,基本位于历史洪涝灾害多发区,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为主。从城市孕灾环境开始减灾,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在城市留出一定面积的特殊用地,即"洪水用地",让洪水来时"有处可去"。这种"与洪水共存"的城市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城市洪水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灾后恢复性为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福建省社会经济数据库资料,应用综合加权法得出福建省各县域的风险度数值,将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分为三个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并针对风险分区提出对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