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要求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水平建设高职现代商贸流通专业群十分必要。目前的商贸流通类专业单一建设模式存在专业与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产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双精准、双融合”新模式包括精准对接产业链组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施精准育人、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专创融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专业群管理机制创新,抓住了当前高职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三高四新”战略提出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在这一背景下,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基于离散型智能制造工厂构建、生产全过程组建数控技术专业群,培养适应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速、新兴交叉岗位不断涌现、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多样等多方面挑战,专业群将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打造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打造高质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赋能湖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3.
教育优先发展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性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性支撑,人才创新引领是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内在性动能。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须整合“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三链衔接的创新要素;须构建“教育维-科技维-人才维”三维一体的空间架构;须打造“教育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三地融通的共同体。加速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需要构建科技创新型人才高地、技术技能型人才高地、科技金融型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和国家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型大学有利于服务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湾区新型大学是指立足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在政府大力推动和支持下,通过学科专业、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等系统变革而构建的具有新理念、新使命和新形态的新型高校。当前,大湾区新型大学发展存在办学经费来源渠道过于单一、科产教融合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和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等困境。面向未来发展,大湾区新型大学亟须推进科产教深度融合,树立办学新理念;强化跨界交叉整合,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集聚多方优质资源,健全资源配置新机制及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构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科学规划专业布局,创新专业建设与治理模式,合理组建专业群,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理顺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逻辑关系,确定集群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确定学校办学定位,更好地服务产业需求。高水平专业群开展“三教”改革有利于带动各专业协同发展,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能力。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课程体系建设与新形态教材建设、高水平教法改革等方面给出专业群“三教”改革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产业的必然举措。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数智”融合时代背景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进入“数智”融合时代的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创新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对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数字化升级,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文章根据国家高水平专业群——轨道交通类专业群的改革实践,分析轨道类专业数字化创新升级,重建专业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群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提升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产教融合模式办学改革,在集中跨国优质资源,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打造跨国合作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广产教融合标准,提升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推进产教协同创新,服务东盟中小企业发展;深化国际化办学改革,树立国际交流合作品牌等方面开展办学实践。在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背景下,未来职业院校国际化产教整合需要加强政策规划对接,明确产教合作方向;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服务高水平开放合作;打造产教融合新机制,推进高水平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9.
打造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是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关键领域,也是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文章针对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进程中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面临的现实状况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围绕治理体系、“三教”改革、集成资源、人才工程、校企协同等内涵建设方面寻求行动路径,旨在促使教学创新团队实现专业集群化、资源集聚化、管理集约化,服务聚焦“双高”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赋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非遗数字化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厘清专业群组逻辑,秉持可持续原则,顶层整体规划,明晰专业群建设思路。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建设文物修复与保护高水平专业群的实践中,坚持聚焦非遗传承与创新,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层级式课程体系,融通“岗课赛证”;开发数字化非遗资源,优化教材教法;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创新优质发展;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如何在学校体育中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之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延伸,是高校体育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作者从终身体育的概念及意义、目前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实施这三个方面,就如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和压力随之增长,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得到适当的宣泄和调节,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校园体育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任,本文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5.
“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竞赛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15所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当前安徽省各高校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较为乐观,但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未得到彰显,且资金投入及分配不合理;同时,学生参赛兴趣与参赛比例形成较大反差,未能符合"阳光体育活动"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建议高校相关部门及人员关注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加强校园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合理支配经费,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契机,以高校区域、校际联合为手段,开展融趣味性、娱乐性及群众性于一身的"阳光体育联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论述我国现行《体育法》的产生背景及我国体育的巨大变革,引出现行《体育法》的滞后性及内容的局限性,并提出三种修改建议来完善现行《体育法》。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困境进行探讨,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持续博弈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不良教育观念成为“拦路虎”、体育教师的动力不足、学生主体缺少学习兴趣、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等几个方面,针对此现状提出解决困境的关键是要从教育观念、场地设施、监督力度、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等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理论分析法,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状况,课程的门类,课程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门类多样化,已经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有条件的学校在积极建设本校特色项目课程,但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9.
孙正 《林区教学》2010,(10):110-112
探究"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并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一些具体的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积极配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为开展个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打造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本文用文献资料法,对“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特色进行分析、评价,为进一步有序开发民族体育旅游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