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岁的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安娜·帕奎恩安惠英编译1994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大会上,一位女童星身穿深蓝色带波纹的丝缎裙,头戴深蓝色并嵌有小珠子的纯毛贝雷帽,双手紧捧着奥斯卡金像,楚楚动人。她就是《钢琴课》的女主角安娜·帕奎恩。在那个难忘的夜晚,帕奎...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波兰钢琴家帕岱莱夫斯基赴俄旅行,在克里姆林宫演奏。清新、悠扬的琴声在大厅里回旋,沙皇和他的大臣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音乐,不禁陶醉了。演奏结束后,沙皇对年轻的钢琴家说;“俄国产生了这样的天才,实在是值得向全世界夸耀。”只见年轻的钢琴家站起来,扬起眉毛大声纠正说:“陛下,我不是俄国人,我是波兰人!”当时,波兰已被俄国征服,沙皇没料到一个“亡国奴”,竟然敢于当众顶撞他,顿时恼羞成怒,呼道:“放肆!”年轻的音乐家毫不屈服,仍然大  相似文献   

3.
正缘起张猛的故事是两年前我在一次下乡途中听到的。那个给我讲故事的中年妇女最后感慨地说:"谁又能想到呢,大学毕业后就混社会的人,如今会成为一个大老板!这就是命呀。谁又能想到呢?"我点了点头。"你知道他有多少钱吗?"看到我摇头,他就凑近我小声地说:"他的钱多到无法数清!"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次讲座的互动环节中曾被听众问到我的斋号——"不动容斋"的由来,仔细想来,近年我确实经常在款题和印章上使用"不动容""不动容斋"。这个斋号的启用是我50岁过后的事情,若追问缘由,实在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许多身外之物看得越来越淡然所致。毋庸讳言,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容易"动容",环视我们周边,为了一己私利,无所不用其极者有之;为  相似文献   

5.
自然的隐喻     
我来到了那个山谷,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牧者,在自然中放逐自己,在自然中放牧我的灵魂!——题记A是在那个山坡(而不是在那个山谷),我发现了毕沙罗。在那个山坡我得以把那个山谷尽收眼底:山谷里或明或暗的几间木屋,种着庄稼的农田,茂密的森林,如带的河流,缭绕的青烟。在我来到那个坡上的时候,毕沙罗的画作正在  相似文献   

6.
我的亲爱的小傻瓜, 我天天想给你写信,就是没有时间。天上终于有了晴意;我们埋在雪底下了。我顶爱下雪了:这种白颜色就象一种普遍净化,室内的娱乐越发亲密、越发甜蜜了。人怎么能恨乡问的冬天!雪是一年中最美丽的景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英伦行(三)     
正"你要去巴斯!"当时在丽兹家,我问她可以到哪里旅游的时候,她斩钉截铁地回答。哈!我说:就是《坎特伯雷故事集》里那个巴斯老妇的巴斯吗?那个骑着高头大马,戴着阔边帽,穿着红色长袜,结过五次婚,仍然与男人们打情骂俏一同去朝圣的巴斯妇人吗?丽兹也大笑。后来有个在这里做博士后的女士也极力推荐巴斯,说巴斯很美,即便是在街上走走感觉都好。  相似文献   

8.
谷子 《世界文化》2010,(1):13-15
没多少钱的James Wang没有去挣钱,在移民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只打了两次工,共3天。一次是给汽车配件烤漆,一进车间就咳嗽,辞掉了;一次是到CD厂包装CD,枯燥单一,无聊,又辞了。听起来,辞工的理由好像不是个理由。的确,真正的理由是:我觉得那里很闷,状态很差,生活如果是这样,对我而言,似乎没有了意义。"意义",有点虚无,有点缥缈,是个空壳,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往里面填充任何东西,把那个壳填满了,那个"意义"就是你的了。因此",意义"因人而异。James喜欢享受自由自在、广交朋友、服务社会的生活,他说:"钱的最大用途就是换来满足和快乐,如果在我喜欢的生活中体验到了快乐,那么对钱的渴望度就不会那么强了"。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40年代,由于英国殖民者在统一的印度实施印巴分治,导致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家庭大批迁移。人们原先存在的友谊纽带被撕裂了,然而某种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下面的小故事就是一个例证。时光要回溯到1947年7月的夏季,随着"独立日"一天天临近,无数的印度人面对着令人痛苦的"分治"的现实。而作为历史上的一次人类大迁移,众多的印度教教徒家庭和伊斯兰教教徒家庭分别向着各自的领土进发——只是方  相似文献   

10.
正黛芙拉·墨菲在我大半生的旅行生涯中,我一直仰慕一位旅行家、作家——黛芙拉·墨菲(1931—)。她出生于爱尔兰的利斯莫尔,至今仍住在那儿。我从1960年代开始阅读她的作品,从她的第一本书《飞驰》(1965)读起。1969年,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个自称见过她的英国人。他问她,身为女性,她是怎么做到为了写《骑骡游埃塞俄比亚》(1968)而周游那个国家的。她回答:"很简单,我扮成男的去那儿。"  相似文献   

11.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棕色的小熊,穿过浓密的绿色森林,它东张西望地站在了这里。眼前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它走到岸边稍作停留,想看看以后是否可以来这里作一次芬芳的沐浴。一个孩子呼唤着它:“嘿,小熊!这条河叫施普雷,虽然现在还很偏僻,但是给人和动物提供了许多场地!”河流深邃、河水清澈,小熊觉得这儿的一切再好不过。它告诉自己:“我再也不会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它立刻找到一个洞穴,在寒冷的冬天里,把它布置得像温暖又干爽的家里。一个渔人经过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落脚地,就在小熊筑窝的河岸旁边,他觉得这里真是美妙无比。望着五彩缤纷的原野、大森林和绿草地,还有那宽阔的施普雷和快乐的动物,他就知道:“我也要留在这里!”渔人盖了一座小房子,从此不再搬离。他告诉所有的人说:是熊帮他找到了这里。这里成了一座大城市,没有什么地方能与之相比。美丽绿色中房屋的海洋,一眼就能将它认出:我的柏林!柏林,经历了多少艰难困逆,你依然坚强不屈;城徽上的熊在护卫着你,我的柏林,我爱你!这是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人们知道,熊是德国首都柏林的标志,可以说,熊与柏林密不可分。柏林与熊有关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在各种文件、印章、市(州)徽和旗帜上,熊是尊严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小说二题     
枯枝败叶那个冬天是和一个衣服破烂的流浪人一起来到我们小镇的。流浪人是个女人,看得出她的脸已好长时间没洗了,上面布满了皱纹,皱纹间充盈着汗渍泪渍和岁月的痕迹。她的头发很长,蜷缩在头上,里面缀满了鸟粪一样的东西,衣服破烂。她说,那年冬天啊,下的雪比最大的铜钱还大。她说到了秋天时,她的头发连同脸会呈现出枯黄的颜色。而当冬天这两个字从她没有门牙、上唇上有个缺口的嘴里吐出来时,我看到她全身瑟缩了一下,头发变成了白色。村里人听到最多的还是她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老样子",人们都不知道她所说的这个样子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样子。她站在村镇的广场上,那是我们村镇的唯一的一个广场。村里的老人说,看她的眼睛有一种野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图腾。这些图腾多多少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如称中国为“中国龙”,美国为“美国鹰”,印度为“印度象”等。俄罗斯,通常被称为“俄罗斯熊”或“北极熊”。俄罗斯人被称为“熊的传人”。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英国是熊的朋友”等言论,显然是把“熊”看成了“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正>苹果树在英国实在是太普遍,据说英国的苹果树种植始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英国人喜欢苹果树,只要他们在自家的前庭后院种植果树的话,那么十有八九就是苹果树。许多大街小道两旁也栽种着苹果树。每当收获季节,苹果树上果实累累,挂满枝头。也有不少七零八落掉在地上,其中大部分留下了被松鼠、鸟儿啃得坑坑洼洼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上学小记     
转眼又到开学季,儿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这些天,我和妻子都在为他开始新的学习生涯而忙这忙那,自然地,让我想起了当年我上学时代开学前后的几个小片段. 1989年9月1日,我跟着二哥第一次走进了离家不远的村小,准确地说是巍山县牛街乡爱国完小大平地分校,属"一师一校"点.暑假里,父亲就叫大哥、二哥在放牛的同时,教我写名字和100以内的数字,为上一年级打下基础.毕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我们还没有听过"幼儿园"这个词汇.要成为一年级新生,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16.
<正>偶然听到某女子打电话:"老公!你再不回来,人家可就要找一个男小姐陪陪喽!"女子的撒娇无可厚非,"男小姐"一词却让我颇感新奇,难道又产生了一个我所不知道的新词?到"百度"网页上一搜,还真的有用例:日薪1000你愿意去做男小姐吗?今日偶然认识一哥们,他问我是否有女朋友,我回答没有,他就问我去做男公关去不,就是男小姐……  相似文献   

17.
张伯伟 《中国文化》2013,(2):217-225
2013年3月15日清晨六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张老师,我是徐雁平。刚刚接到张剑的电话,说张晖可能快不行了。"我一下惊呆了,怀疑是不是听觉有误:"你说的是张晖吗?怎么可能?""是的,我打算等下就去北京。"上午八点多,我给雁平电话,他告诉我正在赶往火车站的路上。下午四点多,雁平发来短信,说医生已无力回天。我立刻与张霖弟联系,想谋求一点绝处逢生的希望,她回答:"医生已宣布脑死亡。"就在那个瞬间,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失去了记忆,失去了感觉,失去了一切判断。稍稍恢复,我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句子,应该就是当时最强烈的感受吧:天欲丧斯文!天丧予!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老泪纵横,一下就弥漫开来,身心沉浸在无尽的悲哀之中。自己是读过佛教书的人,对於世事的无常  相似文献   

18.
他的名字叫亨利·哈得孙。他曾经探索了四条去中国的路。请看看他的发现吧!"我在英国,我想去中国,可是究竟怎样去中国呢?土耳其人封锁了我所知道的唯一的一条通向东方的道路,因此那时我不能走  相似文献   

19.
外媒导读     
张楠 《世界文化》2015,(2):64-65
<正>搜索引擎揭秘英国各地居民的"个性"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其实很容易就暴露了他们所处的整个城市的状态。全球大型搜索引擎谷歌利用英国人在谷歌中的检索需求,提炼出英国各地人们的个性特征。发布内容显示,伦敦人最爱搜索如何放松、如何冥想等内容,看来他们的生活压力着实不小;贝尔法斯特的居民爱搜"如何剪""如何洗牌""如何催眠"等问题,听起来有点可怕;利物浦的居民则想知道有关画画、亲吻、做贴花等信息,看来他们是够惬意的;而牛津的居民干脆就是一群书呆子,可悲啊!(编译自英国"镜报"网站)  相似文献   

20.
我过着一个劳心劳嘴的漫长冬天。像一张课程表,我的生活被打印在表格里,密密麻麻。早上七点三十,我准时站在教室门口,一个个学生进来,一个个学生早读。我盯着他们。我像一个监工。学生准时,我高兴;学生声大,我高兴。通常,这些小乌龟不让我高兴。正课开始,教本摆在讲桌上,录音机摆在讲台上,字写在黑板上,四十五分钟长的话挂在嘴上。还得不时加点作料进去,笑话,故事、逸闻,传说……所谓教书,就是挖空心思将五十多双五湖四海式的眼睛拴在一张嘴上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