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94):70-71
书面纠正性反馈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哪种反馈方式更有效等,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国内有很多研究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二语写作纠正性反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不同反馈方式的有效程度,旨在为将来的外语教学和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写作反馈一直是二语写作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自2003年以来,国内对二语写作反馈的研究日趋成熟。基于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二语写作教学的需求目的。通过对近10年来刊登于外语核心期刊的27篇写作反馈文献的梳理,发现近年来二语写作反馈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同时研究内容和视角日趋多元化,反馈载体日趋电子化。尽管在教师反馈、同侪反馈及反馈效度和组合等方面研究硕果颇丰,但在同侪反馈效度的普遍性、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效果的微观差异、效度的经济性和反馈信息的恰当呈现方式等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3.
张凯 《考试研究》2014,(5):91-94
《二语习得书面纠错反馈与写作》一书从认知心理和社会文化视角,较全面地分析了书面纠错反馈对二语写作和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该书以平行互补结构综括分析了二语习得纠错反馈研究(包括口头和书面)以及二语课堂写作纠错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其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李秀娟 《现代英语》2023,(19):76-79
文章基于动态评价理论,以学生二语写作反馈素养培养为目标,提出以过程为导向,教—学—评一体化,基于技术平台支撑的二语写作多元反馈模式。该模式以寻求反馈信息、处理反馈信息、制订反馈计划为多元反馈要素,在教师引导、反馈培训和多元反馈实践中融入动态评价理念,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师反馈的单一性和滞后性,而且对促进学习者二语写作能力以及提升反馈素养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若曦 《文教资料》2014,(18):47-48
同伴反馈在反馈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二十年来,受合作学习理论、过程教学法及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二语写作中的同伴反馈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和教师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多年来二语写作教学研究领域中同伴反馈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重点关注同伴反馈的有效性、学生对同伴反馈的接受程度两个方面,探讨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二语写作教学和反馈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ChatGPT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反馈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实证调查,探讨ChatGPT在词汇、语法和语篇3个维度上的反馈特点及优势。结果发现:ChatGPT辅助二语写作反馈有助于改善目前“笼而统之”的反馈模式,拓展写作反馈的内容维度;有助于拓宽元语用教学资源,提升写作反馈的信度和效度;有助于增强话语互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ChatGPT辅助高中英语写作反馈是二语写作反馈朝着智能化迈进的一种全新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教师书面纠错反馈的形式以及促学效果一直是英语写作反馈研究的焦点。梳理国外教师书面纠错反馈在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总结国外二语写作在反馈焦点、反馈策略以及影响反馈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国内英语写作教学教师书面反馈提供启示。文献研究表明:国外英语写作书面反馈研究在理论方面主要是从二语习得和二语写作两个视角进行。近年来在实证方面的主要研究趋势是:反馈内容从语言形式反馈与思想内容反馈延伸至包括体裁反馈在内的更丰富的反馈;反馈焦点从错误分类与标记延伸至聚焦反馈与非聚焦反馈的促学效果对比;反馈方式从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延伸至多方式多类型相结合的反馈效果对比研究;影响反馈的因素从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及对待反馈的态度延伸至教师个人反馈信念等。未来国内教师书面反馈研究可以从学作文和学语言找接口,探索错误类型,关注与科技融合的反馈,考虑个体差异,从动态理论探究反馈效果。国内教学实践中需要进行书面反馈培训、学生水平与需求分析、多反馈方式结合以及反馈后采取重写等多种促反馈手段等。  相似文献   

8.
同伴反馈是写作教学中的一种作文评改模式,文章首先对二语写作教学中的同伴反馈研究作一回顾,然后分析该评改模式在我国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广泛运用的原因,进而指出在我国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实施同伴反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二语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近几十年来反馈角色的转化,探讨了教师书面反馈、合作式同级反馈以及计算机为中介的反馈,并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及措施以期改进目前英语反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王飞  王松 《考试周刊》2011,(49):124-125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语学生对电子同伴反馈和传统面对面同伴反馈的看法。该研究通过贵州大学英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写作课,让受试学生使用两种同伴反馈方式,即电子同伴反馈与传统同伴反馈。在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受试学生分别进行传统同伴反馈和电子同伴反馈的培训,然后对受试学生在两种同伴反馈中所体现的反馈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两种反馈方式的态度和想法。结果发现,大部分受试学生更喜欢使用电子同伴反馈方式。电子同伴反馈方式是对传统的面对面同伴反馈方式有益的补充,对学生的二语写作可以起到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将综述国内外有关反馈语的研究,分析今后研究方向,并针对反馈的形式和功能提出二语习得课堂教师反馈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该文将综述国内外有关反馈语的研究,分析今后研究方向,并针对反馈的形式和功能提出二语习得课堂教师反馈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测试对学习的促进获得了多方面实验证据的支持,反馈是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反馈在测试效应中扮演的角色却很少有人了解。本文从测试效应中反馈的类型、反馈的时间间隔、反馈与测试形式及反馈与正误回答等方面介绍国外关于测试效应中反馈的一些实证研究,并指出二语教师及二语学习者应充分利用反馈,将测试效应最大化,强化二语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纠错性反馈在写作中发挥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研究者针对纠错性反馈的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对其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准确性仍然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文章从三个方面回顾了关于纠错性反馈的研究——纠错性反馈的有效性、不同反馈策略的有效性、反馈对不同错误类别的有效性,并指出其对未来研究和二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写作反馈是读者向作者的输入,其目的是为作者修改文章提供信息,它具有评价、知识传递、促进学习的功能。写作反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语言输出假设、语言输入假设和二语习得整合理论。纵观国内近20年二语写作反馈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书面反馈模式、反馈效果、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三个方面。反馈模式主要有教师反馈、同伴反馈、教师与同伴反馈相结合模式、电子智能反馈模式四种。制约和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反馈接收者、反馈发出者和反馈方式三个方面。反馈效果是反馈研究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反馈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内化反馈的知识点。在远程教学中,由于教与学时空分离、学生基础薄弱、师生比例太大,这给远程写作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构建一种"写作-反馈-内化"的写作反馈生态链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新思路。生态链中的"写作"不断输出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假设,"反馈"不断发现和修正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假设,"内化"则不断地运用已有知识吸收语言知识的正确假设。通过不断循环,能够保证远程学习者语言学能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话语作了初步探讨。全文讨论了作为教师组织、安排、指导二语课堂各种活动手段的提问方式及反馈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师生间的交互调整是以信息交际为中心的。文章认为提问方式以及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二语习得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7.
二语写作中的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且研究初具规模.文章首先对国外研究进行了大致的阐述;其次对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思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国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现状分析、国内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国内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真 《英语广场》2020,(30):42-44
本研究从学习者二语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同伴反馈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学习者二语水平影响,非对称性组合产生的评语数量最大;二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在同伴反馈活动中进步更多。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对二语写作反馈的研究,实验证明,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自我反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有较大影响,各种反馈形式各有优缺点,可为教师如何有效采用反馈方式改善大学生写作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淑平 《考试周刊》2010,(20):113-114
二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越来越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课堂交互的手段。教师的纠错反馈行为在二语课堂研究中占有核心位置。为了探讨教师反馈行为如何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作者对四名英语专业教师、60名大一英语专业的学生和60名大三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课堂观察,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了四名教师。研究表明,通过教师与学生阐的课堂互动,学生能够有效地接触目的语,获得有用的反馈信息,产生更多的语言输出以促进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