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多关注目标语文化输入,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解读与传扬,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其对本国文化缺乏认同感。基于这种现象,研究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前民族高校英语教育中有一种趋势,即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忽略了民族文化,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外语教学界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卑心理和批判大学英语课、拒绝学习西方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这两种极端化的文化观所导致的。所以,英语教育不仅要学习与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还要输出本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梦婷 《海外英语》2020,(8):239-240,242
随着西方文化的盛行,许多高校大学生忽略本国传统文化,导致其在演讲写作以及跨文化交际中难以表现文化大国本应具有的文化自信.该文通过观察英语专业学生演讲稿探讨出其演讲中的文化失语现象,接着进行问卷调查对该现象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点:英语语言文化的思维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身文化储备.最后基于以上原因,该文提出几点解决大学生演讲中文化失语的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能够通过演讲实现中国声音和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抽样访谈等方式,对铜陵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及英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原因,分析和探究相关策略以有效缓解该现象发生。同时,呼吁地方高校重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关注中国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问题,实现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不再"失语"。  相似文献   

5.
赵沁  陈舒娴  张宁 《英语广场》2022,(22):105-108
当今高校学生在用英语输出本国文化时反映出了较为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以英语演讲课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问卷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可行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输出本土文化的能力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文学生态学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文化生态的失衡同多种原因密切相关,要积极探索应对举措改变这一现状,探索新时期高校英语课堂创新发展之路。本文介绍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文学生态学,分析探讨了文学生态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成因与应对举措,希望能为英语教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如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既需要掌握外国文化及语言的多方位人才,也同样需要熟悉知晓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专业性人才,但是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却日益严峻。我们将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多所院校的日语专业日常教学进行探察,分析并探讨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以便在将来的日语教学中有更加完善的学习系统。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已意识到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就此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但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此现象的存在状况等问题涉猎不足。本文意参照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中国文化概况》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着重对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及其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态度和对改进这一状况的期望等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较好,却难以用英语表达,而高职英语教师翻译部分中国文化内容等能力也略显不足。中国文化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涉猎不足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学生及英语教师对克服这一状况怀有足够的信心和期待。  相似文献   

9.
文化失语现象指留学生中国文化的缺失,难以用英语自如的表达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留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针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失语严重阻碍了跨文化双向性交流和中国文化推广的现状,找到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原因:留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缺乏;留学生交流的对象对中国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因此提出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对策: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坚持两种文化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的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成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0.
外语教学中过度注重目的语文化教学,忽略中国本国文化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甚至错误的传达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探讨了这一现象并试图从英语教材,英语课堂,英语测试以及英语教师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很多高校的老师和学校都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使得对我国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对当前情况下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赟 《考试周刊》2014,(81):84-84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学生和教师身上都具有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具体表现为只输入而不输出,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背景与中国文化,然后阐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研究设计,最后提出了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搬书本教学、忽视对学生文化方面教育等问题,尤其是忽视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引起"中国文化失语"。文化失语问题的存在不仅无法有效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现存的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英语在我国教学过程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对当代学生的文化要求及社会对英语语言运用的追求逐步增高。然而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代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同步转化和中国文化描述的准确性。因此,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结合中国文化,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于鸿雁 《海外英语》2012,(11):90-9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播媒介。"中国文化失语"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英语教材和教学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灌输,造成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很好地用英文去表述本土文化而屡屡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英语成为世界第一语言在中国普及之后,我国也逐步加重了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力度。在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育中,"渗透"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该文分析总结了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通过观察课堂教学和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尤其是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能力;对高校英语教育与教学管理行为的调查分析表明,中国文化教学与教学管理大都没有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进行;而文本分析表明,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还缺乏更详细、明确的描述及规定。文章认为,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全球化及全球语境的背景下,不仅需要大量通晓外国语言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熟谙母语与本土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本土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青海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如今,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国文化传播缺乏、文化失语现象,从而使得大学生难以用英语流畅地表述、传递中国文化内涵,极大地限制了跨文化交际,本文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内容传播欠缺,导致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且不能顺利地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因而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便随之产生。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来着重阐述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将此语言作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大学英语教育中,许多教师也是本着这一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然而,大学生们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越来越熟悉,对本国文化却不知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以至于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根据此现象,以具体的实例提出实用的教学策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将传播中国文化这一教学任务渗透到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