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惠云  刘玲 《文教资料》2009,(35):154-156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挑战,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的地位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系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媒体传播具有传承优秀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发展文化产业等重要功能。这些功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媒体传播对吸引社会注意力和引导社会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是促进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媒体传播引导民众、凝聚人心、传播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以及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表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指导地位,这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直接体现于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质量反映在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学术性同革命性、意识形态性统一在一起,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强化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6.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合理性和灵活性与执政合法性维护相统一的思想,推进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发展,为当前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的社会存在的自觉反映,其内容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表现,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构建,是当代中国社会得以稳定、良性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执政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政治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只有践行以"实践的唯物史观"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始终坚持唯物性、辩证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才能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指导、引领我国进行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意识形态核心概念。相关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还是实践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目前,我国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对其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生育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现有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遏止了我国快速增长的人口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然而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坚持现有的人口生育政策不放松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和缩紧现有生育政策中的不合理、过于宽松的部分,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对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开放背景下,遍及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彻底打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封闭、单一、沉闷的传统局面。面对这一格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必须主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理论与实践上,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融合与斗争,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并有效占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语境下,战略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功能具有多重依据。面对新形势下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趋势是其时代依据,国内外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是其历史依据,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是其现实依据,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是其内在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基本思想是其理论依据,战略提升意识形态功能有关研究的匮缺与不足是其学术依据。唯有搞清这些多重依据,对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清晰定位,才能真全面而合理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功能,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方向推进,进而引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百年"中国梦"之实现。  相似文献   

13.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因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风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意识形态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科学意识形态理论的诞生.它是在批判继承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它一切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相对于一切旧意识形态,它具有全新的理论特征,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当代我国社会现实和科学分析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的党和国家的思想旗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与本质,论证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谬论作斗争,对社会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淑雅 《考试周刊》2012,(22):28-29
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策略出发.对新的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人口与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人口数量控制为基本内容的政策,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人口与发展思想,对于确立我国新的人口政策,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批判精神是最充满活力、最具真理性的精神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任务变得越来越宏大,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与错误思想进行斗争,才能纠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曲解,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扎实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构建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根本制度运行的保障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转化为提升社会主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动力,才能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