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汉语的"甜"和"苦"两种基本味觉。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味觉词语的隐喻性用法揭示了人们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进步。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ABB"式叠音形容词是比较特别的构词方式。笔者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中这种形容词的组合理据、"BB"的语法化路径和原因,同时探讨了这种"A+BB"的结构、功能等特点,总结其发展趋势。认为这是符合认知习惯的、还在发展中的构词法,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曲"字是一个象形字,它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写法,在现代语文中有两种读音,这使得"曲"字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曲"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较高,文章对"曲"字的字形和字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将帮助人们对"曲"字形义有更全面、广泛的认识,从而利于人们理解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曲"字的各种含义。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结构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副词+名词"结构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和认知机制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词语模现象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考察了现代汉语中"模"字在词典中、在词语模研究中、在具体使用中的读音情况,并结合对词语模本质属性的探讨,提出将"词语模"概念中"模"字读音定为"mú"。这种读音更能直接反映出词语模的框架属性,也更符合语音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可"字"痊愈""程度减轻"义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例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这导致部分工具书对其释义出现偏误。通过梳理"可"字这两个义项的使用情况,追溯其来源,认为"可"字"痊愈"义动词本是从"符合、适合"义动词引申而来,并从"痊愈"义动词引申出"病症程度减轻"义动词,进而通过语法化产生"程度减轻"义副词,这一过程与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认为”和“以为”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与"以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组同义词.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将它们换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大量的语料基础上,可以从语义范畴、结构特征和语用分析的不同角度对"认为"与"以为"进行比较,辨析二者的异同,从而能更准确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大部分的表达都是隐喻的。隐喻来源于人们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同时也受制于环境和文化。“火”是英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一,英汉语中“火”的隐喻意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火”的意义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进一步验证人类的认知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揭示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0.
刘珊珊 《文教资料》2012,(19):39-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就是根据一种事物或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他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进行分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各类隐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汉语中关于心得隐喻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因为人的认知能够影响情感并受情感影响,所以对情感的研究是探索认知的核心之一。通过对英汉语中存在的"愤怒"情感隐喻进行分析,来指出英汉语中的隐喻认知机制在愤怒这一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到家"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语法单位。《现代汉语词典》和部分学者将其定性为形容词和副词。本文从词的凝固性、韵律特点以及形容词特征三个方面对"到家"进行考察,发现"到家"并不符合词的特征。"到家"有向形容词和副词发展的趋势,但是至今尚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到家"的意义演变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异形词。对于异形词的规范是汉语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项研究需要从个案做起,仔细甄别。成语"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就是一对异形同义词,在语言中有一个是冗余成分,可以通过语言规范工作来逐步引导,保留其中一个。经研究,"名符其实"不能算错别字,但"名副其实"更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也更符合语言使用规范。因此,"名副其实"应该作为推荐词形,"名符其实"只能用于非正式场合,并随着语言规范的进程逐步淘汰。  相似文献   

14.
一、一般地说,英语习惯用语里所用的数词比汉语要小 (习惯表达法) (很多不合汉语习惯) (习惯表达法)think twice(about something)两思而行三思而行in two minds两心两意三心二意in threes and fours三四成群三五成群at sixes and sevens乱六七糟乱七八糟in one or two words两言一语三言两语  相似文献   

15.
介词框架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次很高,分布率也非常高的一种框式结构,其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历时演变,介词框架的形式和意义形成符合认知语义学中概念整合的机制,通过对"在……之上"语法化轨迹的阐释,以此为线索例证前领式"在"类介词框架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森文 《现代语文》2013,(5):137-138
本文以汉语"红"与日语"赤"这两个色彩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对比二者的认知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红"与日语"赤"的认知意义存在共性;二者都具有隐喻认知意义,且存在共性;因文化背景及生活实践方式不同,二者的认知意义与隐喻认知意义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的角度讲,"类同"是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原型意义,"并存"、"添加"、"递减"等意义是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也"字的语义结构——比较框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是对"也"字语义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凸显,也是"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探索新语境下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中形成四点认知:妥切设置教学内容,正确建构课程教学体系,这在现代汉语课程教改中具有第一义;在当下新媒体时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势在必行;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可实施"五步制课堂教学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复循环教学,可以构成一种符合新语境的现代汉语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陈曦 《林区教学》2015,(3):58-60
通过分析汉日"异议表达"言语行为话语展开模式的类型及汉语、日语中各个类型的使用情况,考察汉日"异议表达"言语行为的异同。研究语料分别来源于近5年汉语、日语现代电视剧1中符合"异议表达"言语行为的台词,对这些台词进行了分析,总结出4种话语展开模式,是汉日"异议表达"言语行为共通的。另外,文章基于调查数据,对4种话语展开模式的使用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日语从话语展开模式的选择上比汉语更能体现出"人际关系顾虑",较为委婉。  相似文献   

20.
孙雯玉  刘冰泉 《海外英语》2012,(24):167-169
区别于传统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以人们的日常经验为基础。认知语言学不是单一的理论,是一种研究范式,也被用于翻译研究。该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中"两个世界"的翻译观,从认知学的视角来研究汉语网络新词的翻译,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汉语网络新词的认知,并对其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