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奎文 《天津教育》2023,(10):20-21
<正>语文与生命同时降生,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即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呐喊;语文学习与每个人终生相伴,第一声呐喊,便开始了学习语言、运用语文的生涯。什么是“语文”?语文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明、语言艺术、语言科学和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语或口语的语言作品形成过程的总和;语文亦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高级思维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语文教学“语言是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与文学是情感交流的媒介”这个特点,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语言的应用和学习,通过教师课堂板书的严谨、规范和准确与学生语言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诵读的音准、断句、流利与学生普通话语言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课文赏析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与学生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应用、示范与学生口头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师生教学双方的互动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面对时代、社会和教育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应不断更新观念,从语文教学实质和内在规律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面对教育发展和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改要真正的触及语文教学的灵魂,从语文教育关注的目标是“人的培养”,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出发,我们提出构建“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一、理论基础1现代语文教学目标观。我们的教育应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认知能力以及其他方面,如个性、才能、意志、品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中学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4.
面对时代、社会和教育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应不断更新观念,从语文教学实质和内在规律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面对教育发展和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改要真正的触及语文教学的灵魂,从语文教育关注的目标是“人的培养“,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出发,我们提出构建“主体-发展“语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羽君  刘远 《教育导刊》2001,(15):85-87
面对时代、社会和教育研究的快速深入发展,语教学也应不断更新观念,从语教学实质和内在规律去探索语教学的最佳途径。面对教育发展和语教学现状,语教改要真正的触及语教学的灵魂,从语教育关注的目标是“人的培养”,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出发,我们提出构建“主体一发展”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1.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规律性运转的命脉。   语文教学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终极目的,因而具有规律性。这个语文教学运转规律告诉我们:语言文字既是语文教学的入门处,又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归宿点、发展点。后一个“语言”与前一个“语言”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前者是教学凭借——必须抓住语言文字来教学;后者是教学目的——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作为这一过程转化的中介的“思想”虽然不是教学…  相似文献   

7.
把阅读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必然回归,是时代对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唤。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来安排语言训练,使其练之有效、练之高效,以达到“优化”的境地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8.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鼓励学生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讲解语文这门课程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特点,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基础出发,抓住字和词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让学生掌握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意识入手,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语言、历练思维时的历程性、策略性、迁移性、相对性,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学会思考,获得语言思维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全国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相似文献   

12.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的落点六安市东方红小学张琼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目的在于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小语教研会第五届年会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被摆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因此,“怎样把语言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就成了许多小学...  相似文献   

13.
第一,明确认识。语文学习,说到底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前,我们强调语文“工具性”,现在我们又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语文的“人文性”,我想,这都没有错。语言,首先是交流的产物。离开交流,语言就没有发展的依托。但如果仅仪强化交流这一传输媒介的作用,而忽视其内在的本质内容,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随着人类思想、情感的发展,作为载体的语言,承载了更多的作用。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学习作为工具的语言文字,更要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因此,“工具性”强调“用”;“人文性”,讲究情感、思想、文化的承继。两者正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语文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两者又都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因素——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语言操作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目的的认知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致使教学始终处于盲目状态。  相似文献   

14.
黄宗耀 《云南教育》2001,(11):16-18
语言教改至今未能取得“突出性的进展”,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很多。涉及的方面很广,但主要还在于思想观念的更新。本文拟就语文教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从教法改革与传统继承,基础知识与智能发展,知识传播与语言训练,重视教法与教给学法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两大主旨。“理解”主要关注言语内容,即文本“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运用”则主要关注言语形式,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是怎么遣词用语表情达意的”。“理解”的目的是学会阅读,学会获取信息,在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自然是十分重要;“运用”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语言,学会写作,而使用语言(口头与书面)则是一个人生活与工作的必备素质,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文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和“人文”相统一的特点出发,站在“人本”的立场上,最终完成“人格”的完美塑造,实现语文教育中“文”与“人”的真正高度统一,“教”与“育”的真正有机结合。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应抓住文本及其语言的主要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情境与过程,实现学生“人”的一步步跨越。立足“人本”发展:文本—人本学科教育有两条规律不可违背:一是关于学科的学习规律;二是学生的发展规律。但是,学科的学习规律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发展规律。当代教育强调并推崇“人本”教育理念,其理由即在于此。从…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开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确,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语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想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定然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语文从生活中来,具有显著的生活化特征,生活对语文学习而言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同样,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语文作为一个工具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住“双基”,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发展;给学生读书、训练、议论的时间,通过读书学会读书,通过训练语言文字学会使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总的精神是通过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改的方向。要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的”显豁突出地提高了明确要求,从智育来说,“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语文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高中增加了“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这个目的,突出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工作要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偏离了这个目的,就不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20.
语文知识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关键在处理好训练与积累的关系。语文学习只有日积月累、反复训练,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对此语文教学的专家们,曾把语文学习划分为“习得”和“学得”两个过程,是符合教育与教学规律的。所谓“习得”是指“积累”;所谓“学得”是指“训练”。二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密不可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母语环境中生活,吸取语言材料,自觉不自觉地被感染、受熏陶,并逐渐进步与发展。开始是自发的、朦胧的,从幼儿学说话开始“积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