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是新闻纸,办好新闻版是分内之事。近年来不少报纸在改版扩版实践中,都强调要突出新闻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也有一些报纸走了极端,大大压缩甚至砍掉了专副刊,引起读者的议论,有的作家还发出了“保卫文化副刊”的呼吁。根据读者建议,本期《前沿关注》专栏讨论“专副刊的定位与改进”,意在帮助大家进一步端正对专副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专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这一优良传统不能丢;专副刊也要与时俱进,以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我们报纸上的专副刊定会五彩斑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在报业发展、新闻改革的浪潮中,专版、专刊和副刊像报纸的正刊一样,同样经历了大幅度、甚至是脱胎换骨式的改革和扩张。可以说,专副刊这一不属于新闻范畴,但却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并带有某种新闻的视角和“气质”,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特殊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报纸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审美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组织、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报纸的副刊已成为报纸分层次、分特点吸引受众的特色手段。专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新闻版不可替代的特性和作用,具有其它新闻版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江作苏:《办好专副刊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正因为专副刊在报纸中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所以,专副  相似文献   

3.
正报纸要创新,特色是关键。作为新闻版面的延伸,专副刊是日报搞活版面、吸引读者的一个窗口。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专副刊正成为地市报竞争中的新制胜点,专副刊的内容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如何提升专副刊的核心竞争力,理念的审视、机制的调整、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转变传播理念,调整定位随着社会的迅速转型,原来意义上的"专副刊"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专副刊如何通过创新赢得有效生存和发展空间,是摆在报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对报纸专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由暨南大学新闻学院薛国林、侯东阳等著的《中国报纸专副刊文化》一书近日已由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当代报纸专副刊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报纸的专副刊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提高报纸竞争力当务之急是从文化方面对专副刊进行整合的观点,以及专副刊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著名新闻学者方汉奇教授评价说:"这部著作把中国报纸的专副刊从历史到现状作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一册在手,可窥全豹。"  相似文献   

5.
报纸副刊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属于这张报纸,当然也就与其他版面有着相同的办报宗旨和任务。悔罪、改造、新生是新生报也是其副刊的宣传主题。《新疆新生报》副刊与其它兄弟报刊的副刊相比有其共性,但也有其特性,即具有更强的政治性、针对性、直接性和接近性。 政治性。新生报副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由这张报纸的特殊地位、特殊读者群和特殊的工作任务决定的。新生报是我国惟一一种专门为犯人办的报纸。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具很强的政治性,它的副刊也不例外。因此,新生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副刊必须时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必须坚持党的劳改工作的方针,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6.
老一辈的报人往往更看重时政新闻,而并不在意专副刊的发展.在他们眼里,一线的新闻采访才是报纸的一挺机关枪,而专副刊,仅仅是风花雪月,无关痛痒,是报纸可有可无的补充.但是,社会的发展让读者有了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他们除了需要大量的新闻呢信息,还需要教育、时尚、健康、情感等方方面面的精神享受,专副刊提供了这些方面的信息.同时,网络新闻咄咄逼人,专副刊成为报纸反击网络媒体的新型武器.  相似文献   

7.
报纸专副刊的改革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刊专副刊在传播大众文化方面起着先导和渗透作用。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研究报纸专副刊的改革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单纯的文艺副刊已不能满足读者多层次的丈化需求,“大副刊意识”是报业发展的必然。 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报纸版面的增加,今天的报纸没有一家只是单纯的文艺副刊,而各种  相似文献   

8.
应该说,我们很幸运,在很多报纸副刊受到冲击版面大量减少的时候,<杭州日报>的副刊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增加,现在每星期有6个版.一个日均20版的大报,专副刊每周就占17个版.作为一张有50年历史的报纸,总编们对副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处在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报纸就是城市的名片,而副刊代表了这家报纸的文化水准.  相似文献   

9.
副刊不副     
近几年,随着一轮轮改版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报纸实行"扬新闻、抑专副刊"的政策,全面强化报纸的新闻性.新闻版急剧扩张,专副刊尤其是文化副刊因被排挤而处于边缘化"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一、开辟专副刊的新境界,迎接新挑战 办好新时代的专副刊,必须要有新观念、新思维。当今的报纸副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刊,而是一种被赋予了许多新职责的知识宝库和宣传园地,它的定位,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社会步伐。 整合,这是当代经济学常用的一个概念。无序的资源不能创造价值,整合是效率发挥的必要手段。这个概念,在报纸工作中同样存在。现代报纸不仅传播信息,更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报纸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新闻、评论的增加量是有限的,大量的新闻容量多体现在专副刊上。尤其是在厚报时代到来的当今,专副刊已成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已远远超越了纯文学的传统概念,各类专刊副刊既丰富了报纸内容,又突出了报纸的品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专副刊办得好坏决定了报纸本身的品质定位。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报纸专副刊逐渐萎缩,多数报纸的充实和发展,都以挤掉专副刊类的板块为代价.<厦门日报>自2001年全面改版以来,在办版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专副刊统一的识别功能,即以闽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本土化风格.  相似文献   

13.
戴军 《新闻通讯》2010,(5):58-59
作为中国报纸特色的副刊走过了一百多年起起落落的曲折道路,随着厚报时代的来临,报纸副刊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表面看,是报纸增厚、版面增多客观上带来了专副刊体量的增大,而究其根本,则是副刊自身价值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得到了重新发现与逐步彰显。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专副刊的创新问题,首先有必要对专副刊作一个简单的界定,这里不妨暂且借用冯并新出版的《中国文艺副刊史》中的一段话:“专副刊是我国报纸的编辑特点,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优良报纸传统。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亚种专刊也发展了70多年。”这段话不仅交代了专副刊的历史,而且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跨入新千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改版热的不断升温,众多报纸逐步开始“扬新闻,抑专副刊”,“小编大采”的模式悄然兴起,围绕全面强化新闻性,不少报纸都推出了主动出击的举措。另一方面,大力压缩专副刊,使得专副刊开始处于一种…  相似文献   

15.
李临雅 《新闻界》2002,(1):54-55
从1984年5月全国第一家老年报《老人报》在广东诞生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全国的老年报已经发展到20多家,期发量达到300万份左右,按人口计算,全国约40位老人就拥有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报纸。其中内容既专且广的专、副刊对老年报的发展,功不可没。专、副刊兴盛顺理成章近些年,老年报专副刊兴盛,是由老年报办报宗旨、服务对象所决定的。翻开任何一张老年报,都会发现,专、副刊的比重都大大地超过了新闻版面,无论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的报纸都如此,基本上都是除了一、二版是新闻版外,其余的都是专、副刊。比如说…  相似文献   

16.
专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国报纸改扩版的大势下,其专副刊也在不断寻求变化,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读者的需求。笔者在山西晚报专副刊版面的实践中,对报纸专副刊的变化态势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总体分析,这些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5个方面,就报纸副刊编辑如何做到"眼力""手力"兼备,办出一份具有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文化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的报纸副刊提出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邹陶嘉 《新闻界》2005,(3):127-128
19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报业竞争的加剧、报纸改版扩版热的不断升温和受众观念的加强,传统报纸副刊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空前丰富多彩,形式应有尽有,同时各种专刊也发展势头强劲,专副刊的属性和界限一度变得模糊不清,学界曾以“大副刊”统称之。本文试对新时期报纸专副刊发展中的几大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加深对报纸专副刊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的都市报,其专副刊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表现出与其他报纸专副刊的不同.专副刊在网络时代能否成为都市报的"避难所"?竞争白热化的都市报能否在专副刊的"攻与守"中寻找突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是报纸的延伸和补充.报纸副刊作为我国报纸的一个特色,自从创立至今的百年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副刊传播新闻、反映社会、服务生活、提供娱乐的基本功能始终未曾改变.当今以营利为目的的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受众细分,为了吸引读者购买阅读和吸引广告商投资,也为了和新兴传播媒体争夺受众群特别是年轻受众,版面内容越来越丰富.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副刊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期,对报纸激烈的竞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