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时难忘     
凡没落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通病--老家儿死后,子孙都要变着法儿地闹着分财产.我家虽已是山穷水尽了,但也不能免此一难.发难的是我的六叔祖,他的为人实在不敢恭维,我曾祖活着的时候常骂他"没来由".他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对我祖父说:"父亲死后,母亲(续弦的)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钱都归了你们大房,这不行."我祖父气坏了,向他连解释、带保证,说:"母亲什么东西也没给我们留下,我也从来不问她财产的事,更不用说私下给我们钱了."我六叔祖还不依不饶,指着祖父屋里墙上挂的一张画说:"这张画不就是值钱的古玩字画吗?"这可真应了我曾祖的那句话:"没来由".这张画挂在那儿不止一两年了,又不是现在才分来的.  相似文献   

2.
乡亲们,大家好! 我的老家是山东蓬莱,今天到这里来我很高兴,我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到我四代在北京,山东那时候比较穷,到北京打工。我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到了外国,问我是哪儿的人,我说是中国山东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似乎餐巾纸     
方英文 《今传媒》2004,(1):42-42
我最早知道的一份报纸叫《参考消息》,也是我至今读得最多的报纸。我印象里,即使在乱哄哄的“文革”年代,《参考消息》也没有停过刊。我是在我祖父那儿发现《参考消息》的。我祖父是镇上医院里的医生,名闻四方,一旦办公室里没有了病人,他便开始读《参考消息》。我觉得这张报纸并不好看,原因是它上面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没有图片。  相似文献   

4.
《档案与社会》2005,(4):1-1
小时候,有一次和祖父进林子去捕野鸡。祖父教我用一种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我隐蔽的灌木丛中。只要野鸡受到我撇下的玉米粒的诱惑,一路啄食。就金进入箱子。我只要一拉绳子就大功告成。  相似文献   

5.
叶文钦 《湖北档案》2022,(12):40-41
<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追寻我祖父叶金波等革命先烈的足迹,我先从本地开始收集史料,继而先后到武汉、上海、南京、兰州和北京等地,分别拜访了我祖父生前战友王平、王义勋、方步舟、刘士杰等革命前辈和原红三师健在将士马光军、万茂孝等,调访我祖父的革命历史,收集我祖父的相关资料,寻找关联档案资料。虽然已过四十春秋,但在我寻找《剿匪区内文武官佐士兵剿匪惩奖条例》时,  相似文献   

6.
一世得体     
每年秋天一到,祖母总是提醒我“该上山看祖父了”。祖父的生日是祖母最重视的日子,即使祖父离开我们已经有12年了。自父母离异之后我便与祖父母同住,我当他们是我的父母,老人家也更甚疼爱儿女般照护着我。  相似文献   

7.
一世得体     
刘若英 《出版参考》2011,(11):34-35
每年秋天一到,祖母总是提醒我“该上山看祖父了”。祖父的生日是祖母最重视的日子,即使祖父离开我们已经有12年了。自父母离异之后我便与祖父母同住,我当他们是我的父母,老人家也更甚疼爱儿女般照护着我。  相似文献   

8.
穆永瑞 《新闻与写作》2006,(9):I0004-I0004
一本新出版的《庞希泉画集》放在我的画案上,这是一个多月前希泉特地送给我的,这个画册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读,就传来了希泉去世的噩耗,真是苍天不公,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好同事,报界失去了一位好同仁、画坛失去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画家。我捧着他的画册,随着画页的翻动,他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到他挥动画笔,在画插图、画题图、画雷锋、画王国福、画雄鹰、画牡丹、画猫咪……  相似文献   

9.
我是祖父在世时他的唯一孙子,起码祖父、祖母是这样认为的。其实祖父在我出生的时候还有两个孙子,他们是我的堂兄,我大爷的儿子,长子王小华,次子王幼华。在我出世的五个多月后,他们就随同我的大爷、大娘一起离开了人间,时间是1949年11月27日,地点是重庆白公馆。祖父一生有四个儿子,长子王振华、次子王裕华、三子王国华、四子王文华。长子王振华、长媳黎雪霜一家四口于1949年11月27日死于重庆白公馆的大屠杀;次子王裕华,未婚,  相似文献   

10.
林邦栋(乐清细纹刻纸传承人,81岁,从事乐清细纹刻纸67年):我从事乐清细纹刻纸是祖传的,我是第四代,我的祖父、父亲是第二代、第三代。我是13岁的时候跟我父亲学的,开始时做大型灯彩,1970年的时候搞了《红楼梦》、《西游记》等灯彩的布景。我父亲灯彩、油漆画、细纹刻纸都会的,我的曾祖父也很喜欢这个东西,那时元宵节搞龙灯的时候都要用到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58-58
我已75岁;这张照片比我还大10岁,算是张老古董了。照片上左边的小男孩是我父亲,中间的短发女子是我的大姑母,右边戴眼镜的长者是我的祖父。  相似文献   

12.
陈智为 《兰台世界》2007,(1S):55-56
我家祖籍是山东省德州市东南的陈家庄。清代末年,山东连年遭灾,民不聊生。我的祖父在曾祖父陈升的带领下,肩挑手抚儿女闯关东,最后落脚在距奉天60公里的新民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我们杨家与盛家的关系起源于我的祖父杨骏(字季忻,1882—1969)。杨家是浙江海宁人,书香门第。祖父乡试中举后,到上海谋事做。正好当时上海县的县太爷也是我们浙江人,姓黄,见我祖父字写得好,文笔也很好,就聘他当书记官,也就是秘书。这大概是20世纪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我是学地矿工程专业的,现在却管理着一个单位的档案。若问我为什么执着于这一行,追根溯源,还得从我祖父谈起。 祖父是个老党员。早在二十年代中期,他就读于上海国民大学。期间,就加入了中共地下党,是我党早期发展的党员之一,曾任中共湖北省大冶区委宣传委员、大冶总工会宣传部长。大学毕业后,祖父回到原籍,将当时的革命刊物——蔡和森主编的《向导》第一期至第一百五十期、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等书籍带了回  相似文献   

15.
<正>我的祖父本来并不是特别富有,祖籍是广东番禺,后来从广东到天津去打拼,在天津做实业,做得非常成功。据我所知,好像是和英国人一块儿做石油方面的生意。我的父亲黄佐临1906年10月出生于天津,是家里的长子。到了父亲上学的时候,祖父已经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了。当时在天津,祖父置办了家族的房屋和产业,父亲这一辈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比较富裕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档案春秋》: 今年是我祖父诞辰110周年,我的纪念拙文得以在贵刊第三期刊出,甚感欣慰。  相似文献   

17.
谢振平的长孙,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院长的谢纪康说,由于祖父的政治身份,谢家两代人一直没有把谢振平的事迹公开出来。“父亲生前多受祖父政治身份的牵连,屡遭政治劫难,他至死都希望能够还祖父一个公允的评价,如果他的这一夙愿能够在我们这一代完成,谢家将深感安慰。”  相似文献   

18.
我的祖父石瑛(字衡青),是湖北“三怪”之一。他一生特立独行,廉洁奉公,做出了许多不合世俗人情的事情。虽然他逝世60年了,但是他为民请命、力抗权贵的许多事迹,至今在民间还广为流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我曾羡慕过那些有家谱的人。他们不但能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背出自己的父亲、祖父以至曾祖父的头衔官职,有的甚至能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想当初,建特区,小平在深圳那儿画了一个圈儿,深圳有了今天。90年代初,小平在浦东画了个圈儿,以后浦东就起来了。现在等于中央和国务院在东北画了一个大圈儿,我认为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时来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