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是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贯穿古今、文史兼备的通史。本文旨在考辨《史记》编纂材料的来源及《史记》“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的可贵史德。进一步证明《史记》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文学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一生花费了大量心血搜集整理古代文献 ,保存了汉以前许多重要史籍 ,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 ,都享有崇高的和不朽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列传,专门给周边民族及国外民族立传。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族通史,亦是正史民族列传的滥觞。因史料翔实可信,是研究先秦秦汉民族史的最基本史料。因此对其史料的来源进行分析、考辨,对民族史及《史记》研究有重大作用。其史料来源主要有:一、“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二、游历访问、实地调查;三、使节、商人、各族归附人提供的材料;四、各族相关的实物等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小林 《巢湖学院学报》2006,8(2):102-104,109
从文学的角度读《史记》,《史记》无疑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座高峰。司马迁的“情感判断”决定了其散文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史记》表达了司马迁至深的哀感和深入肺腑的惊心动魄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是一部影响世界的史学和文学巨著。司马迁著成《史记》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 ,其中 ,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家世、他的经历及他的遭遇对他著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生命;司马迁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地放弃生命。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和《史记》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尊敬"、"奉养"、"承志"、"立身扬名"、"安葬追念"等内容和规范。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孝?司马迁主张,要尊敬和顺事父母,对父母应该竭尽全力奉养,奉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要继承父母志向,完成父母遗愿,要努力建功立业,立身扬名,以光耀祖宗和父母,父母仙逝,要"持丧"、"侍丧"、"居丧"、"服丧",以礼安葬,守孝追思,在兄弟之间应该"孝慈"、"孝悌"。司马迁严格恪守孝道,并因孝道而成就了自己和《史记》。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生死观,一种是“士可杀不可辱”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个人道德、个人气节的冰清玉洁以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生死观以屈原为代表。另一种是“忍辱以求生”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时不得不使自己在精神尊严等方面忍受让人难堪的耻辱,这种生死观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迁含冤忍垢写作《史记》,正是对其生死观的躬亲实践。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人生遭际是令人同情的,他的生死观所包含的真理内容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写《史记》不是适应西汉统治者"一统天下"的需要而为其做哲学和历史的解释。中国古代帝王"一统天下"后,没有必要也没有用著通史的形式做哲学和历史的解释;汉武帝也没有就"一统天下"提出解释的要求;司马迁父子写《史记》并不为"一统天下"做解释,其动因一是为天地良心所迫,为后世留传史料,二是为展示个人才华,立身扬名,为先祖争光。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主要采用间接引用与直接引用《诗经》的方法,前者据《诗经》诗句写史,从《诗经》中摄取史料;后者则是直接引用《诗经》中某些篇章的诗句,以阐述自己对史实的观点。这种引用《诗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13.
“遥往事。思来者”。古今以史为鉴。从史学角度着眼。联系新闻记者的职业实践。对司马迁著述《史记》,对照分析.从知识构建、职业道德、报道思想及写作文风四个方面探析了史家和新闻记者在职业素养上存在的共同点及其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在《史记》中 ,司马迁不仅昭显出了整体观念上的“人”的历史观点 ,而且还凸现了主人公殉道与超越的精神内驱力。他用《史记》理解了一个时代 ,表现了一个时代 ,寄托着自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做到了以史明义和以史寓志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史上,有评论家称: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作《太史公书》,继周公、孔子之后,第三次对中华文明进行整合,提出“法天则地”。在欧洲古希腊的普鲁塔克被尊为“世界传记之王”,但司马迂的《吏记》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才铸就了如此伟大的作品?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有关《国语》怎样成书,比较集中的说法是编撰者杂取周王室及各诸侯国“春秋”史料而成。其实除了“春秋”一类的史料外,尚有诸如“诗”、“礼”、“乐”、“令”、“故志”、“训典”以及瞽矇口述历史等多种文献为其成书提供史料。这些文献不但丰富了《国语》的史学和文学的内涵,而且增加了《国语》的审美价值。那种认为《国语》不过是毫无润色的史料的简单拼凑,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从总体而言 ,《史记》仍是一部准确性相当高的信史。一些学者片面夸大《史记》存在的问题 ,是不恰当的。 1 988年 1月 1日 ,《社会科学报》刊登一则题为《外国学者怀疑〈史记〉的史料价值》的综合消息 ,对《史记》的史料价值有基本否定的倾向 ,尤不足取。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很好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体现出很高的思想感情表露艺术。阅读《史记》应该细心领会和理解司马迁对笔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想感情,以加深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司马迁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人生观 ,坚持文学性与“实录”精神相统一 ,力求行文简洁通俗的原则 ,对《战国策》史料做了取舍与改写 ,使《史记》的战国史部分情文并茂 ,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