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循刚 《传媒》2003,(1):38-38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报道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 一、选准监督题材。确定监督对象,是编辑、记者常常碰到的头一个难题。这个难题,难就难在既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又要考虑其有无典型性,更要考虑报道后的  相似文献   

2.
现在,批评揭露性报道在逐渐增加,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日趋正常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批评难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报社主动组织批评稿件,还是采访难、审稿难、发表难。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及一些群众,对报纸很有节制的批评也难以容忍。他们有的胡搅蛮缠,拒不认错;有的到处游说,托人说情,不让批评稿发表;有的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大做文章,攻击谩骂,甚至诬陷上告。去年佳木斯市和今年武威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难,驻地记者要搞好舆论监督更难。 难在何处?驻地记者不同于报社总部派出来的记者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甚至可以与被批评对象“老死不相往来”。驻地记者长期生活在地方上,搞批评报道下但会遇到来自各种关系的说情,而且在批评报道见报后,一些被批评者由此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驻地记者的  相似文献   

4.
我与批评稿     
十多年来,我跟“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2年这13年的时间,我除了采写一些正面的通讯、专访外,还精心编采“小品文”50~60篇,加上其他形式的批评稿,共有120多篇。采写批评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生活”,这是同行们的“共识”。写表扬稿,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个个眉开眼笑、皆大欢喜。眼下时兴“拎马夹袋”,还有种种实惠。采写批评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在感情上就跟记者很对立。认为记者是来找岔子的,故意跟他们过不去,因而大都紧绷着脸,抱不合作态度。尤其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吹胡子瞪眼,或是拍桌子,或是胡搅蛮缠……什么样子的都有。当然人嘛,谁都喜欢表扬,只有傻瓜才愿意登报批评呢!所以很多同行都把写批评稿视为畏途。但是我想,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5.
开展批评报道是搞好舆论监督、实行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报纸具有战斗力的具体体现。但批评报道采访难、发稿难、人际关系应付难,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官司。笔者在地市级报纸从事采访工作十余年,经常写批评稿件,却没有引起一起官司,不是批评报道没力度,而是把握了批评报道中立场、判断、采访、成文、结尾五个相关连的环节,从而在批评报道中敢于行动而又远离官司。政治立场关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性原则,满怀工作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上明确指出:“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采访难、见报难和解决问题难困扰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为此,如何开展舆论监督、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就更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在对舆论监督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在方法技巧上不断探索。笔者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技巧,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事新闻批评报道的同志,深感批评难,促使被批评的人和事得到处理更难。从人民日报去年全年和今年1至6月一至四版批评稿及其反应的分析,也证实了这点。人民日报一至四版,一年半共发批评稿187篇,平均每月10篇,比各中央级和省市级机关报刊登的要多,这说明人民日报开展批评是比较经常的。批评后有处理结果的报道,计31起,占187篇的16.5%。由于有些批评稿是泛指的,不要求批评者公开答复;有些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好文章。作者结合浙江农村信息报的实际,论述了农村批评报道问题选择时应注意的4个方面。这些源于实践的思考,闪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人所共知,批评报道采访难、写作难、见报难。惟其难,为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更需要编采人员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本刊热诚欢迎一线采编人员踊跃撰稿,交流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9.
现在,批评揭露性报道在逐渐增加,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日趋正常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批评难的问题还远未解决。报社主动组织批评稿件,还是采访难、审稿难、发表难。许多单位的领导、干部及一些群众,对报纸很有节制的批评也难以容忍。他们有的胡搅蛮缠,拒不认错;有的到处游说,托人说情,不让批评稿发表;有的抓住一些枝节问题大做文章,攻击谩骂,甚至诬陷上告。去年佳木斯市和今年武威市的“收报事件”就是佐证。这说明有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不是积极支持新闻单位开展批评,而是限制批  相似文献   

10.
开展报纸批评,是报纸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报纸批评的目的在于扶正祛邪,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报纸批评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调查、选材、写稿,还是编辑组版、审稿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见报以后的宣传效果。一篇好的批评稿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且应该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要在准确性上多下工夫 新闻要真实,批评稿件更应该准确无误。如果批评稿件在事实上发生失误或不准确,不仅无好的宣传效果可讲,还会引起混乱。因此,参与报纸批评稿件编采工作的编辑、记者,在工作中要确实做到一丝不苟,高度负责。 要使报纸批评做到准确无误,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做好调查落实工作,编辑、记者有时甚至要亲自参与某一项工作,反过头来再写批评稿件。报纸批评在整体上要讲真实、准确。在细节上也要字斟句酌,做到合情合理。有这样两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一,我看到一家报纸批评一个县的几名领导,违反政策,在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媒,总少不了舆论监督这块阵地,但谈及如何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有效作用时,同仁们特别是地市报的同仁们,普遍感到守好这块阵地不容易,动辄得咎或是吃上新闻官司。因而出现监督难,难监督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目前舆论监督的内外部环境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自身综合素质,取决于人们对舆论监督全面、系统、正确的理解。 舆论监督的记者是专搞批评报道的记者? 记得在一次采访途中,有一林业部门负责人问道:你们搞舆论监督的记者是不是只写批评的报道。因为此次采访是根据一封群众来信反映该部门一个下属单位有关乱…  相似文献   

12.
许哲平 《新闻实践》2001,(12):49-50
新闻媒体要正确地行使舆论监督,方法、策略、尺度十分重要。 (一) 有关资料表明,自1987年上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起新闻官司后,全国新闻官司已有2000多起。从事批评报道的记者、编辑顾虑重重。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的压力和阻力,也有新闻界自身的问题,包括方法问题,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舆论监督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不奇怪。从当前来看,批评报道面对的主要有“五难”:采访对象配合难,部门领导支持难,报道的分寸把握难,说情之风抵挡难,批评报道刊出之后难题多。  相似文献   

13.
我所说的难,不是上稿难,而是写批评稿难,批评稿被采用后处世难、办事情难,再写稿子难,还有很多难以启齿的难。我是一个农村土生士长的青年,今年28岁。因写稿经历了农村、县直机关、工厂三个不同的生活环境,写稿,使我得到了自慰和欢乐,也让我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我以为:一个通讯员,要时刻站在人民一边,替人民说话,不怕邪恶,不畏权势,不为危言所下倒,实事求是写稿。几年来,我深入采访,被省、地、县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310篇,连续四年被县广播电视局、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去年又受到了渭南地区军分区表彰奖励,《陕西电台》、《渭南报》等五个新闻单位聘我为通讯员。如果说通讯员有欢乐和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见报后的心情了,而我的这种心情以后几乎变成了恐惧和担忧。  相似文献   

14.
张林 《传媒观察》2004,(12):29-30
舆论监督难是当前新闻单位面临的共同难题。地市级晚报舆论监督难上加难。难在何处?一是见报不易。地市级晚报活动区域小,熟人多,碰到问题,记者采访未回到单位,那边说情电话已到。二是难在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工作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1996年以来,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写和编发了大量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报道,其中有七篇报道获全省、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6.
批评报道难,舆论监督难,这是所有进行舆论监督的传媒和记者的共同体味。 一是采访关。搞新闻批评,遭冷面孔,坐冷板凳。被批评者拒绝照面,知情者三缄其口,当地领导“无可奉告”。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小团体利益掩护,各种关系网纵横交错,记者采访起来千难万难。许多时候都是精疲力竭,无功而返。甚至一个简单的事件,记者也必须得花比平常采访多几倍的气力。至于在采访中记者受恐吓,被洗劫,挨打骂,更是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批评报道的同志,深感批评难,促使被批评的人和事得到处理更难。从人民日报去年全年和今年1至6月一至四版批评稿及其反应的分析,也证实了这点。人民日报一至四版,一年半共发批评稿187篇,平均每月10篇,比各中央级和省市级机关报刊登的要多,这说明人民日报开展批评是比较经常的。批评后有处理结果的报道,计31起,占187篇的16.5%。由于有些批评稿是泛指的,不要求批评者公开答复;有些是不久前发表的,反应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上述比例可能低了一些。但总的看来,是不够理想的。中共  相似文献   

18.
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之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对新闻舆论和新闻改革发表了不少意见。如: 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对记者说,报纸没有批评不行,领导更需要舆论监督。他说:伸民冤,禁黠民,严法纪,我们共产党人责无旁贷。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不怕通报,就怕登报。道理很简单:凡干坏事的,总是偷偷摸摸的,你叫他晒晒太阳,把他的错误端到光天化日之下,让群众来公开评断是非,他就怕了。对批评报道采访难、发表难,见报后“打官司”难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在批评稿件中虽然有个别失实或失  相似文献   

19.
如今,以新闻批评为主的舆论监督比过去活跃多了。但总的来说,舆论监督作用还发挥得很不够,批评报道仍存在着采访难、刊出播放难、发挥作用难的现象。构成舆论监督难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点我们认为是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在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一九八四年第八期上刊登李玉同志的文章,批评《专业户参加保险,发展生产有保障》(载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五日《新华日报》二版)一稿失实。此稿见报时作者署名为颜玉华、李玉海,实际上颜玉华并未参加采写,名字是李玉海在未告知本人的情况下擅自(?)上去的。李玉的批评稿中并未报及顾玉华同志,而是本刊编辑在查对报纸后加上去的,事先也没有向当事人调查核实,以致批评失实的稿子,发生了失实的问题,责任在本刊编辑。颜玉华同志为此向我们提出批评,我们在此谨向颜玉华同志致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