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讲“吃亏、吃苦、吃气”,可能被有的人讥为傻瓜 ,但在大众日报社 ,这确确实实是一种主流风气。“三吃”精神是一种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有着 60多年历史的大众日报社 ,有这种好的传统。战争年代 ,老一代大众报人历尽千辛万苦 ,有 3 4 0多位职工献出了生命。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 ,1 996年去世前留下遗嘱 :把骨灰埋到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山区的云头峪。如今 ,匡老长眠之所 ,已是青松翠柏、郁郁葱葱。我们每次去扫墓 ,都受到奉献精神的教育。今天的大众报人 ,继承发扬了老一辈培育的奉献精神。过去的 1 0年 ,社级领导班子成员…  相似文献   

2.
吃亏     
  相似文献   

3.
吃苦与成功     
吃苦是一种美德,好像一个人没有吃过苦,就没有来到世上一样。平时不说挣钱,而说苦钱苦在这儿作为了一个动词而在平时,它却穿着名词的马甲。小时候,老师一直培养我们要有吃苦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说明苦这杯酒有了更稠的浓度。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有不少年轻的同行常问我:要干好新闻这一行,主要靠什么?他们以为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干得也还不算赖,肯定有不少经验、体会甚至“秘诀”什么的,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点“真传”。然而,我的回答却常常令他们大失所望,背后埋怨我尽用“虚家伙”敷衍人。因为,我回答他们的大都是这样一句话:乐于吃苦才能有所作为。这话“虚”吗?我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虚,确确实实是掏心窝子的话。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不妨说说自己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5.
写稿子要有吃苦精神。不吃苦,不去深入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就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我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学写稿,被采用的200篇稿件无一失实。我坚持不写道听途说的稿子,不写浮夸吹牛的稿子。1989年7月23日,江苏电台社会新闻节目,采用了我写的《家庭节约奖》一稿。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村干部当时只对我说,老党员夏候奎如何省吃俭用,教育下一代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了使稿件做到真实、准确,我冒着大雨,去了夏候奎的家。回来时我差一点跃进路边的水沟里。采访结束,我一气呵成,写出了夏  相似文献   

6.
非常喜欢周华健的这首《一起吃苦的幸福》,每当我唱起它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大学毕业以来所经历的风雨历程。在这些闪存的画面中,河北电台的形象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记忆,从1998年到2006年,八年时间,就像一场马拉松式的恋爱。  相似文献   

7.
我从1991年3月由教师改行从事农村行政工作,当年8月开始采写新闻报道。从事新闻宣传纯属业余爱好,没有指令,没有安排,靠自我约束。当通讯员不容易,酸甜苦辣皆尝尽,怎一个“难”字了得。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的“吃亏是福”拓片,一直为许多人珍爱。不过,真正能悟出其中哲理的,恐怕为数不多,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吃亏是福”实际上是一种真正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于  相似文献   

9.
在把它写出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90年代初的头一年春天,我从湘中一个小村来到冀中平原的一座军营。4年的战士生活,我多半在团政治机关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几乎每天,我在起床号吹响之前就把四、五个人的办公室打扫好了,晚上12点以后,我还在办公室学习。平时,谁若叫我跑个  相似文献   

10.
1988年9月17日上午,盐城市无线电总厂发生第二次严重火灾,我向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华日报》发了快讯,省台当天晚上播出,《新华日报》18日见报。没料到这一百多字的短讯,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1.
1983年9月,我和另两位刚刚分配到新华社的同志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实习。在我们第一次外出采访前,当时任山东分社社长的南振中同志跟我们谈了半个小时的话。有几句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你们刚到新华社,可能还陶醉在分配不错的喜悦里,觉得当记者可以上天入地,挺有趣的。不过你们要抹掉脑子里的浪漫色彩,要准备吃苦。不仅生活上要准备吃苦,思想上也要准备吃苦”。当时,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尤其是对“思想上吃苦”难以理解。转眼就是八年。八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使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愿意吃苦、能够吃苦,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宋立明一心想把自己所做的善事和得到的回报宣传出去。一旦有机会。他就会高调宣传自己。他还主动联系媒体.请记者来宣传他。他的事迹最终上了省级报纸,还上了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3.
劳动模范自有他闪光的思想。可记者想从劳动模范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的思想,并不容易。1963年4月初,北京西北郊学院路两边  相似文献   

14.
马晴 《兰台内外》2011,(3):61-62
凌晨1点11分,收到董卿发来的彬彬有礼的短信:"抱歉刚开完会……"年关难过年年过,对于央视当家花旦董卿来说,尤其如此。2月2日大年夜,全国人民又将在爆竹声中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等待主持人董卿的出场。  相似文献   

15.
雷泓霈 《今传媒》2009,(12):56-56
据7月13日新华网报道,记者日前在广西南宁市了解到,暑假期间将孩子送到一些“吃苦训练班”锻炼学习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广西南宁市武鸣县有一所“问题少年”培训机构,  相似文献   

16.
同在一个部门的人,尤其是女人,要想长期和平共处,多少需要一点势均力敌的小默契。这和平之下的暗涌,便是保持平衡的润滑剂。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储备些许优越感,既不容易在心理上远远落伍,又因为优越的领域不同,可以爽而低调地从自己的山顶俯瞰别人的洼地。有的人天生丽质,有的人有房有车,有的人儿女争气,有的人爹妈显赫……但如果你都不具备,便只得另辟蹊径。小P找到的优越感地盘,是"只吃贵的"。  相似文献   

17.
吃苦精神的培养和造就,这对我国老一代新闻记者来说,并不是什么新提法。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曾为新闻工作者当作基本功、必修课的老传统,如今却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问题。由于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作为“第一传媒”的社会地位日益显现,一些记者往自己头上套的光环也逐渐膨胀起来。他们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电话中来,请帖上去,车轮中来,酒席上去”的怪圈。他们对“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淘尽泥沙始得金”之类的新闻格言似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那么,在“有人便有大哥大,有路必有小轿车”这样交通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  相似文献   

18.
赞记者的吃苦精神和“笨功夫”文华一个从事新闻工作时间并不长的普通记者,为什么能提出并抓住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中的物价现象、政府如何管理市场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记者老老实实地“沉”了下去,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从贴近群众最关心的日常生活问...  相似文献   

19.
有关后现代的话题已经谈得很多、很滥了,虽然有关的著述仍时有面世,但已不再能吸引一般读者的眼球了。然而,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台湾学者廖炳惠撰写的《吃的后现代》,着实又让读者眼前一亮,兴奋了一阵。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吃的后现代时代了,我们在吃着后现代,或者说在以后现代的方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港台影视大明星郑小秋同他的“乾隆”剧组来到人间仙境蓬莱拍戏。因他主演过《戏说乾隆》、《楚留香》、《屈原》等几十部影视片,当地群众非常熟悉他喜欢他。我听说这个消息后,立时就产生采访他的念头。可一位报道员告诉我:“搞新闻的早已捷足先登,他们还要发消息呢!”我听了,像泄气的皮球,这么大的新闻没抢到手未免有些遗憾,只怪自己消息不灵。几天后,我随工作组从海岛回来。只见“乾隆”剧组仍在街上拍戏,而且,“乾隆”热还在升温,大街上,商店里,课堂上,饭桌上,到处都在议论着郑少秋和与他有关的趣闻,于是,又激起了我写稿的兴趣。我想,关于郑少秋的传记、专访之类的文章,肯定不少,再写他的过去很难见报,不如写写他驾临仙境后的趣事,作为娱乐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