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挥手从兹去,湘鄂豫皖边,采访环境的千变万化带来了采访生活的丰富多彩。茶余饭后,偶有人问一句:“采访,路边的野花采不采?”“你说呢?”对这个刺激而又敏感的问题,谁能一字两字说清。新闻记者作为党和人民舆论的使者、时代的代言人,常年只身在外,面对摇曳多姿的“野花”,如何在复杂的氛围中“慎独?”如何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景中把握住底线?  相似文献   

2.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5月13日,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给新闻系92级的同学们讲如何搞好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要善于比较。 范敬宜同志谈到,有一次他到辽宁省的一个山村去采访。这个村子很贫困,房子破破烂烂的。同行的同志说:“到这儿来采访于什么?”他也有点失望。但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挂着挂钟,就问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该以什么取胜?范敬宜人民日报要高出一筹,这是党中央和广大读者对人民日报的要求和期望。人民日报如何高出一筹?特别是在各新闻媒体联合作战,面对同样的采访条件,同样的采访内容,同样的采访对象,我们如何做到在共性中保持个性,并高出一筹?如何做到人无我有...  相似文献   

5.
一、对点面结合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讲,人们认识一个事物,总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样两个过程。这种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就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反映在采访上就是点和面的关系。这个点和面,就采访地区来说,是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就采访单位来说,是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就采访对象来说,是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就了解情况来说,是重点情况和一般情况;就搜集材料来说,是重点材料和一般材料,如此等等。试想我们哪一次采访能离得开上面说的这一点或那一点呢?因此,可以说每一次采访都有一个点面结合的问题。 从狭义上讲…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有人说,搞新闻的人要有“点子”,带着点子去采访才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大海捞针,事倍功半。可也有人说,应当有什么事写什么搞,如果带着“点子”去采访,往往容易造假。请问,到底能不能带着“点子”去采访?54676部队赵志军赵志军同志:要回答你提的J,1题,先要弄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点子”。有的通讯员通过认真学习上级的宣传精神和新闻单位的宣传计划(或者叫报道提示,宣传打算),从而根据本部队的实际,列出几条选题重点,壬。果把这些选题重点叫“点子”,我看带着这些“点子”去采访,确实有助于在采访中准确地确…  相似文献   

8.
路霞  李剑峰 《新闻窗》2014,(3):79-79
走进基层、联系群众、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记者只有走出办公室,到工厂车间、到村庄胡同、到人民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作为新闻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采访到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10.
流坑村,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逐渐被人所发现所注目。这是一个在文化人圈中具有历史迷幻力的地方。但是,因为有关它的报道稀少而零星,我一直很难形成具体而完整的概念,只是神往之极。1997年11月下旬,我的几位同行决定去流坑村进行一周的拍摄采访,于是,我欣然同往。是家?是城?是村落?驱车二百余公里,历时近五个小时的路途颠波,我们到了位于抚州地区乐安县西南的流坑村。车刚进村口,我就倍感亲切:几棵古树,几幢平房,一座小客栈,与一般的村庄并无区别,只是透过树木所看见的层层叠叠的屋顶显示出:这是一座大村落。早有耳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闻记者,参加会议、到单位采访,吃顿招待饭是难免的事。那么,面对佳肴,是饕餐大吃,还是把吃饭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趁机在饭桌上多问、多听、多记些新闻线索呢?我选择了后者。实践证明,近一年来,我在招待饭里“挖”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其中有近20篇消息、通讯被《人民日报》、省电台、《新华日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95年8月,我去徐州市一家基层法院采访,晚上6点多才结束,他们已备好饭菜,非留我吃饭不可。盛情难却。席间,他们谈到铜山县法院如何廉洁办案,其中无意提到送礼者被送上“曝光栏”的事。我…  相似文献   

12.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13.
张冰  梁秀芳 《兰台世界》2007,(3S):56-56
位于沈阳南郊的魏家楼子,现为沈阳市苏家屯区沙河铺乡魏家楼子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怎么能和周总理联系在一起呢?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周恩来总理在沈阳读书期间,三个暑假都是在这个小村庄度过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了少年周恩来对这里的浓厚兴趣呢?这还得从少年周恩来到沈阳读书的时候说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鑫 《军事记者》2001,(4):37-38
在《解放军报》艺副刊所接到的稿件中,有一种最为普遍的写法,那就是每写章必开“吉普车”。这些章的开头一般是这样:我们到某某单位采访。吉普车在盘山道上绕了多少弯之后,终于到达某某地方,随着吉普车在营院门口停下,迎接我们的是某某教导员或某某指导员(当然,也可能是其他人物)……接下来,如果作要写艰苦创业,很可能就是指导员把他们带到猪圈里去数一数大肥猪了,而且告诉你这些猪是从多少头发展到多少头……采访完毕,吉普车就远去了,要么到下一个单位“继续操练”,要么就是做些感慨似的思考,这样,一篇章就算结束了。这种前后不离开吉普车的作品,有人戏谑地称它是一个新的写作品种,叫“吉普车学”。  相似文献   

15.
我们深入基层采访或参加一些会议,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材料一般,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写。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轻易放弃。我每到一个单位,都抱着不能白去一趟的想法,总是要写点东西,办法就是从多侧面去思考,也就是多换一换角度,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有时就会在山穷水尽之中,突然转入柳暗花明的境地。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地方,写出有份量的文章一次,总后勤部天津工厂局的老通讯员张玉林非要让我到他们所属的一些军工企业去采访。我们来到地处  相似文献   

16.
古籍还有人读吗?陈思丰(南京图书馆)《人民日报》华东社会文化版登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古籍还有人读吗?”我是一位古籍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我也思索了很久。当人们从阶级斗争的漩涡中脱出身来,纷纷脐身于商品经济大潮中,图书馆这个领域,在人们眼里都快成了象牙塔...  相似文献   

17.
当兵第二年,连队安排我到炊事班烧火,心里那个别扭就歪提了:一个经常写点小稿子的“文化人”,一个专业训练尖子,怎么就下炊事班了呢?疙瘩始终解不开,一个偶然的发现使我受到了启发,改变了我的认识。 一次,我在烧火间发黑的墙壁上发现几行隐约能看清的字,我踩着长条凳仔细辨认,这几行字是:“脸黑不要紧,只要讲认真;黑了我一个,幸福全连人。”我反复吟诵,不由一怔。这不正是“火头军”的真实写照和内心表白吗?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和做到呢?任何工作都要由人去干,烧火、做饭、喂猪、种菜也自然不能例外。从那以后,我彻底放弃…  相似文献   

18.
记者下去采访,地方上的同志往往接待得比较热情,常常是被采访单位的“第一把手”亲自出面和记者交谈。这样,当然给记者的采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就采访效果来讲是否都是最好呢?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同志最近在谈起这个问题时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对于记者完成采访任务来讲,并非都是最佳的。因  相似文献   

19.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从10月26日开始,在“民族地区纪行”专栏里陆续发表该报记者在新疆采访少数民族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今年8、9月间,《人民日报》派出3名记者来新疆,到乌鲁木齐和南北疆的许多地方,采访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