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1995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努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名编辑、名主持人”;1994年8月5日在为《南方日报》创刊45周年的题词中号召全国新闻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视察《人民日报》时要求新闻工作要发扬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勇于创新的作风。这些指示为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要落实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指示,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苦”字上下工夫、做章。  相似文献   

2.
赵鹏 《青年记者》2012,(19):27-29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个地道的北京人.1994年山东大学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当月就被安排到当年的福建记者站现在的福建分社工作,一直到今天.从首都北京到八闽大地,18年了,其间也有过可以回北京到编辑部工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赵鹏 《新闻战线》2012,(4):27-28
山东省宁阳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给报社寄来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小到一个村庄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甚至头版头条,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广西日报驻站记者,我先后驻扎在广西最西南的百色市和最东北的贺州市,去年被评为“走转改”全国优秀记者。“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走基层很苦,从春至冬,我几乎每周都奔波在下基层的路上,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下一线很累,酷暑寒风是一路伴随着的风景,天寒路遥是四季交替送来的礼物。但火热的一线、生动的基层、朴实的群众,却让我停不下脚步。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11,(3):38-38
博主:Fay 一转眼跨年了,2011年悄悄地来了,1月伊始却比往年更冷,外面冻手冻脚,躲起来吃美食就成了这个季节暖胃暖身的最好选择,不如跟着我们一起,窝在温暖餐厅的角落里,听着慢悠悠的乐声,蜷在沙发里捧着热饮,吃着冒着热气的道道美味,猫过这个寒冬。  相似文献   

6.
这样一种现象业已在中国蔚然兴起:一批来自不同国度的外国人,活跃于中国各地从事公益事业,从繁华的都市到边远的山村。他们没有宗教使命,也未受组织派遣,只是秉持着某种理想主义与人道主义情怀,志愿服务于中国那些身陷贫困、遭受不公的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他们在其中享受精神上而非物质上的愉悦,完成他们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显而易见的是,众多受助国人的生活轨迹和境遇,已然或将会因他们的出现而改变;不那么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人生选择、他们以这种行动对人生价值作出的阐释,或可为当下中国的年轻一代提供多样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8.
论“精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精品”辛平,李游“精品”话题自从孔夫子讲过“食不厌精”以来,人们追求物质产品精美的愿望一刻也没有泯灭过。看看时下的神州大地,从大都市到小城镇,什么精品、名牌、高档等店名、招牌,几乎随处可见。与对物质产品的追求相伴而行的是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期盼。唐朝...  相似文献   

9.
时下,图书出版部门关于“精品”的提法颇为流行,可对于精品的理解与界定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到底何谓精品呢?  相似文献   

10.
版式不是报纸的“附件”,而是相对独立的报纸语言。版式设计的目的是用最佳方式处理和烘托程度不同的信息。《精品购物指南》作为一张在京城独占鳌头的都市生活信息服务类的报纸,它在版式设计上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觉语言。色块——吸引读者眼球的首先是它的封面设计。封面设计具有整张报纸的灵魂性作用。报纸市场零售量某种程度上是由中折线以上的编排决定的,我们称之为“5秒钟效应”。即读者上报摊,5秒钟之内决定该购买哪张报纸。虽然《精品购物指南》的封面也没有跳出美女的俗套,但其大胆、协调的色块运用还是显出它的与众不同。除了封面以外,其内版也都运用了各不相同又和谐统一的色块来强化版面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11年8月是不平凡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工作者思考的课题、行动的主题;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萦绕在心头,思索在村头,琢磨在笔头,成为沉甸甸的记者三问。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吉林通化日报社20余名记者迅速奔赴各地基层。2011年9月14日,常设栏目记者走基层在《通化日报》一版头条位置与读者见面。有温度,有质感,仿佛能摸到生活的脉搏。子夜时分,捧着刚刚印出的大样,夜班编辑这样赞叹。  相似文献   

12.
13.
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盛产高粱等杂粮,不仅酿就了汾酒,也酿就了汾河谷地特有的老陈醋。全国各地醋种繁多,但以山西老陈醋与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福建红曲醋最负盛名,并称四大名醋。而老陈醋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悠久的酿造历史排名首位,赢得了"天下第一醋"的盛誉。  相似文献   

14.
《宜昌日报》1996年捷报频传:4月,湖北新闻奖评出20个一等奖《宜昌日报》拿到两个;5月,省委、省政府奖励新闻佳作,《宜昌日报》文有两件作品获奖;7月,中国时事好作品评出6件一等新闻作品,《宜昌日报》也夺一奖;8月,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宜昌日报》第四次如愿以偿.1996年并非奇迹.湖北新闻奖开评16年、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开评10年、中国时事好新闻开评7年,《宜昌日报》年年都夺得了一等奖.有人问我《宜昌日报》有什么诀窍.诀窍没有,体会有几点,归纳为“四化”,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商,向前辈求教.意识不弱化一家报纸特别是这家报纸的总编辑是否始终具有强烈的好新闻意识,决定这家报纸新闻精品的数量多寡和档次高低.1985年1月28日,当时的宜昌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林永仁讲过这样一段话:“要把攻创好新闻作品当作业务训练、人才培养、班子配备、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发行广告、广告的广告.报社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时过13年,后又有三位总编辑接任,《宜昌日报》始终坚持攻创好新闻作品,并当作报纸工作大事来抓,年年有动作,年年有收获.坚持并不容易.13年来,我们先后排除了四种思想障碍.先是平均主义作怪,认为“几百字奖几百元不合理”.我们认为奖励优质产品就是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我们不但没有取消奖励,反  相似文献   

15.
创办“精品”专栏杨尚聘办报的人,遇到朋友总爱谈报。朋友们自然也投其所好,对我们办的报纸评头品足,有时我也被善意的批评和讥讽弄得面红耳赤。近几年让我觉得“风光”的话题之一,便是对宜昌日报三峡特刊《周末漫笔》的称赞。新闻价值与文化品位报纸是新闻纸,新闻要...  相似文献   

16.
精品意识,在报纸的扩版浪潮和色彩纷呈的电视荧屏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被广播界所重视。各级电台都把它视为求生存,求发展,走出低谷,再振雄风的生命力之所在,然而,“小台人少素质低,技术设备差,精品难出”的  相似文献   

17.
细议“精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品”一词,目下巳被出版界普遍接受、惯常表述和使用了。关于“精品”,大家似乎都耳熟能详,谈出许多道道来。那么,何为“精品”呢?笔者不敢妄揣,查阅了不少工具书,孰料均未见“精品”的词条,即行出版《辞海》(1999年版)也许会收人罢。或曰,顾名恳义,“精品”,“精”之“品”也。这话是不错的。“精”者,“择也”(《说文·米部》),本义指“纯净优质的米”。  相似文献   

18.
“泥土味”内容应追求实用性。作为市、县级电视台记者到农村采访是经常的事,但往往是到乡镇找书记问干部的多,真正到村到组和农民面对面了解情况的少。农村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农民现在想什么、盼什么,记者知道的并不多,写出来的新闻往往是空话、套话和枯燥的数据,这样就免不了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味。所以记者要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和他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点滴变化,思索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然后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广泛收集典型故事,从中创作出扎根于乡土的“三农”新闻。  相似文献   

19.
“精品意识”、“精品工程”、“多出精品”在出版工作实行由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实现优质高效为主的阶段性转移以来,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亮的词语。然而何谓“精品”?其标准是什么?很多人基本上是人云亦云.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口喊精品,做法依旧.甚至把追求形式上的高档豪华当作了精品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多出精品”,早几年已有人陆续提出。到了今年,人民日报、中央两台率先提出了“精品年”的方针,随后整个新闻界都把它作为追求的目标了。为什么提出这个方针? 从一般的意义说,办好节目,为人民群众提供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