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社会的良知:嘉禾高考舞弊丑闻曝光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7月,湖南嘉禾县爆 出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最大的高考集体舞弊丑闻,在嘉禾考点参加考试的507名考生中,已经调查发现有236份雷同试卷,涉及192名考生,而涉嫌高考舞弊丑闻的19名当事人已被查处,本文成稿时,调查仍在进行中。 惊爆内幕 嘉禾高考舞弊丑闻能大白于天下,得益于一群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高考前夕,湖南经济电视台接到一个自称是“有正义感的观众”的匿名电话:郴州市嘉禾县往年高考舞弊现象十分严重,今年仍可能再次爆发大面积的高考舞弊,请媒体予以曝光(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羊城晚报》记者赵世龙…  相似文献   

2.
关于嘉禾高考舞弊案报道的争论,归根结底,其实是对记者角色定位的理解问题。在今天,过于笼统地声称“记者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或者过于偏激地强调报道是“记者的天职” (参见 2000年 7月 19日 )《中国青年报》的一组争论文章《在职业精神和道义责任之间》 ),对人们深入思考问题已没有太大意义。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纠缠着复杂的关系。记者 (乃至媒体 )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  相似文献   

3.
良知的缺失     
在嘉禾、电白高考舞弊曝光案中,我对传媒在事件中 充当的角色和行为表示怀疑。 在媒体的介入下,高考舞弊案有了结果:首当其冲的是电白、嘉禾210多名考生被取消高考资格。报道是轰动性的。这是因为传媒在掌握一定事实的情况下,不事先通报有关部门,从而获得了独家新闻。 但是有些疑问让人无法安心:高考前出于正义的举报者要的难道是轰动性的报道,而不是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阻止丑恶的发生,从而赢得一个公正、平等的竞争?被取消高考资格者,难道都是开始就想作弊,而不是“环境”的受害者?在知情的情况下,原本完全可以终止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今 年第4期的《新闻记者》刊登了王建和夏萌先生的文章 ,就《海口色情交易大曝光》报道涉及到的职业道德问题进行了争论。据笔者所见 ,这是《新闻记者》第二次就隐性采访中的道德是非开展讨论了 ,前一次是关于2000年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的讨论。这两次讨论说明 ,使用越来越频繁的隐性采访方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正在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记者“隐身”应有严格限制一般说来 ,假扮身份是隐性采访前的第一道“工序”。从许多采访事例来看 ,记者“扮演”的角色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羊城晚报》曾于1998年8月25日头版刊出…  相似文献   

5.
2000年高考刚一结束,就爆出了令人震惊的新闻:湖南郴州嘉禾一中考场秩序极其混乱:考生们对答案、传纸条、打手势,监考老师视而不见.广东茂名电白的个别老师、考生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相互串通,利用BP机等通讯工具进行高考作弊.这两起高考舞弊案使"神圣的高考"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2000年高考刚一结束,就爆出了令人震惊的新闻:湖南郴州嘉禾一中考场秩序极其混乱:考生们对答案、传纸条、打手势,监考老师视而不见.广东茂名电白的个别老师、考生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相互串通,利用BP机等通讯工具进行高考作弊.这两起高考舞弊案使"神圣的高考"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7.
1月31日新民晚报“早新闻选” 头条新闻:《“超级市民”:考验南京人》,转载了人民日报华东版的一篇报道。晚报还用了提要题:“记者随机暗拍一些路人在面对他人困难时的所言所行,有些人的表现令人失望”。人民日报则说希望今后出现在颁奖现场上的“超级市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两个,而是一大群。 新闻单位这一类做法,在前几年就出现过并引起过争论。讨论中多数人认为此类做法有副作用,不可滥用。这种采访报道方法本是从海外学来的。现在,新民晚报和人民日报报道后,好像这类采访报道方法又可以推而广之了。 然而,我的回答是:否…  相似文献   

8.
严峻的现实社会,正逼着我们就范,这个“范”,就是实事求是。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正把我们的新闻报道赶入社会万花筒。我们新闻界开始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社会了。在报纸上出现了许多实事求是分析我国国情的报道,新闻界有个说法,把这类报道叫作“深层报道”。最近,在这些“深层报道”中,有两篇比较引人注目,一篇是新华社记者刘远达、贺晓林写的《从物价看国情》(见6月22日人民日报),另一篇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写的《社会公平的辩论》,(见人民日报7月11、12日)。这两篇报道的共同点是,讲的都是  相似文献   

9.
代表作:《县委书记刹“三风”》(2001年6月7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反响:安徽省委领导约见和打电话给记者表示感谢。他们说,江总书记到安徽考察期间,强调要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人民日报的及时报道,反映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政治敏锐性,也反映了编采人员工作的仔细和深入。人民日报阅评小组在评点该文时说,“这是一篇文风有改进的好报道”,好就好在它“开门见山,朴实无华,文字精练,叙述清楚。”  相似文献   

10.
常读报,新闻一般都是字顺意顺,但有时也会被某些新闻难住,感到在理义上有点违背逻辑。 比如7月11日上海某报上刊登一稿,题为《教育部称严查高考舞弊案——郴州作弊考生可能重考》。从此则新闻的正副题上感到有一点逻辑不顺,既然是考生作弊,按常理当然应重考,甚至可取消考生资格。现在来了个“可能重考”,这种口气与处理方法是否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呢? 另外一则也是有关这次高考的新闻,消息来源于一家电视台,刊发在7月11日上海某报上,题为《高考语文卷发现两处错——据称不影响考生成绩》,文中援引有关人士的话说:“上述…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二十天——人民日报赴港报道回眸张虎生6月15日至7月5日,对于人民日报赴港报道团来说,是不寻常的、难忘的20天。这20个日日夜夜的感觉和体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这一仗打得很有意义,这一仗打得很苦,这一仗打得很有教益。一香港回归祖国,洗雪百年国耻...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13.
平稳但不平淡──评人民日报世妇会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部分师生人民日报8月14日头版刊登《在共和国的天平上——记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标志着人民日报世界妇女大会报道的序幕拉开。8月30日,人民日报进入世妇会正式报道时期。从8月30日到9月16日,人...  相似文献   

14.
一位记者与一个贫困村的故事人民日报记者吴焰编者按:四月初,福建省六位老新闻工作者特地致信本刊,建议转载这篇报道,两天后,中国记协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扶贫座谈会,本报道的主人公王绍据被作为新闻扶贫的先进分子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谢谢这六位老同志...  相似文献   

15.
去年6月以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几组较有分量的批评性新闻照片,报纸发表后,引来了被大的社会反响。这几组照片是:《谁到外地卖茧就罚款》(新华社记者李锦摄,见人民日报6月14日)、《坑害农民的化肥倒卖场所》(新华社记者张晓华、郭献文摄影报道,见人民日报10月13日)、《宾馆床位有余,仍锦上添花!医院病床奇缺,谁雪中送炭?》(新华社记  相似文献   

16.
记者如何才能真正有 效地实施舆论监督 呢?高明的湖南经济台的 记者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不仅要有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而且要有与丑恶 斗争的策略与艺术。湖南 嘉禾高考集体舞弊案有它 深刻的背景和滋生的土 壤。上有当地头面人物的默许和支持,下有部分学校领导与监考人员的“法外施情”。他们织成一张网,上下通气,操纵着考场,将“关心”献给网内的人。事后,众口一辞,绝不向外人道内中实情。在这种情形下,记者事先向有关部门通报,不就等于向他们通风报信,不就等于“打草惊蛇”?这只会使他们防范得更严密,把“网”织得更牢固。…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两篇好报道,一篇刊登在3月17日第一版,题目是《走一步看一步——记武汉市蔬菜市场放开前后》;另一篇刊登在5月11日第一版,题目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这两篇报道之所以被大家称好,重要的一点是记者对正在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作了一次突破。对此,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中年记者舒展,青年记者杨振武都有热忱的、中肯的评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记者的素质,把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写好,本刊现将他们三人写的评稿札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两篇好报道,一篇刊登在3月17日第一版,题目是《走一步看一步--记武汉市蔬菜市场放开前后》;另一篇刊登在5月11日第一版,题目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这两篇报道之所以被大家称好,重要的一点是记者对正在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作了一次突破。对此,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中年记者舒展,青年记者杨振武都有热忱的、中肯的评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记者的素质,把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写好,本刊现将他们三人写的评稿札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两篇好报道,一篇刊登在3月17日第一版,题目是《走一步看一步——记武汉市蔬菜市场放开前后》;另一篇刊登在5月11日第一版,题目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这两篇报道之所以被大家称好,重要的一点是记者对正在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作了一次突破。对此,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中年记者舒展,青年记者杨振武都有热忱的、中肯的评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记者的素质,把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写好,本刊现将他们三人写的评稿札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在人民日报上接连发表了两篇好报道,一篇刊登在3月17日第一版,题目是《走一步看一步--记武汉市蔬菜市场放开前后》;另一篇刊登在5月11日第一版,题目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这两篇报道之所以被大家称好,重要的一点是记者对正在进行的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作了一次突破。对此,人民日报老记者刘衡,中年记者舒展,青年记者杨振武都有热忱的、中肯的评述。为了进一步提高记者的素质,把城市经济改革的报道写好,本刊现将他们三人写的评稿札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