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3.
当你打开收音机,千篇一律的新闻导语模式会让你感到厌烦:某某会议在某某地方隆重开幕,某某单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种平淡如水的导语,听起来毫无生气。因此说,一条准确无误的导语,并不就是最好的导语。广播从业者奉献给广大听众的应该是不仅正确无误而且引人入胜的导语。  相似文献   

4.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平时,我们习惯于简单地将五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写进新闻导语。但这样的导语由于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没有抓住事情的核心,难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1998年7月,鹰潭市梅园工商所在市场上查获了盖有定点屠宰检疫章的猪婆肉。我们对这件事进行了采访报道。导语是这样的:“7月26号,梅园工商所在梅园菜市场进行市场检查时,发现一起以次充好,贩卖猪婆肉事件,查获猪婆肉50公斤。”这样的导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待了,但没有突出事情…  相似文献   

5.
胡欣 《记者摇篮》2007,(8):43-43
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比喻抓住事物要害,手到擒来。那么一篇新闻的牛鼻子在哪里?当然应该算到导语头上了。毫不夸张说,能不能把新闻稿件质量提高到较高水平,赢得令人满意的阅读率和传播效果,关键一环就是  相似文献   

6.
边苏 《新闻前哨》2007,(7):47-48
报纸导语的活是导语的生命所在,报纸导语活中求“新”更为导语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8.
正在探讨标题与导语的"孪生"现象之前,先阅读如下两则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其一,上海一家报纸一版曾刊登过这样一条消息——引题:劳动部负责人发表谈话主题:重申我国严禁使用童工其二,北京一家报纸一版头条刊发的消息——引题:全国中小铁矿石2000万吨副题:相当于增加500万吨生铁原料,为国家减少了800万吨进口矿石导语是这样的:"随着贯彻执行党中央放开、搞活、管好的方针,中小铁矿生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报纸上,“近日”、“日前”、“最近”时常出现在事件性新闻或以事件开头新闻的导语中,这几乎成了这些新闻导语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有时,同一天的报纸上竟有几条这样的新闻。 8月11日,华北一家报纸上刊登了这样几条新闻分别称: “近日。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考察团一行9人专程赴阳原考察希望工程,并捐资300万日元用于兴建一所希望小学。” “日前,承德县家政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营。”  相似文献   

10.
翻看《北京日报》近几年来的经济新闻,发现在导语的写作上有了不小的变化,出现了不少使人感兴趣的好导语,使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报道从—个方面开始活了起来。不少读者反映,《北京日报》的经济新闻比过去有看头了。分析一下这些较好的导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有一种动感。有的是运用了最活跃的动词,有的是有活动的场面,有的表现了人物的动作,甚至有的表达了动作的声音。因而这些  相似文献   

11.
新闻贵导语。写好导语难。不仅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拿起笔来首先就有此感觉、即使具有一定经验的记者,也常常被“导语难为”所困扰。 导语写作究竟难在哪里呢?在10多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有三: 首先难在事实选择上。你从事件现场、当事人、旁观者或其他知情人那里,获得了关于此新闻事件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本质的、现象的一大堆素材,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古脑地都装进导语里,最多只能选其最有价值的一二。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导语从选择事实上为全篇定下了基调,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主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12.
导语是展示记者其杰作的橱窗,国内外许多记者都在力图打破固定的导语模式,力求形成“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导语。连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也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讲师都会自然设想,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没水平。”自由式导语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导语获得“先声夺人”的力量,产生“先发制人”的效果,中外记者创造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兹择要分析,以飨读者。 一、抓住实质性的新闻 所谓实质性的新闻,就是最重要、最新鲜、最为读者关心的新闻事实,而非事实之外的空话。一开始就写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 例如: (合众国际社阿拉木图7月6日电)哈萨克斯坦的立法者们今天通过了一项要求将哈萨克斯坦首都从现在的阿拉木图迁至位于中部地区的阿克莫拉市  相似文献   

14.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做文章如此,写新闻亦应如此。传统导语的“5W”形式如今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更深地了解消息、掌握信息的需要。面对今天的读者,导语需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包装”,使其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笔者不吝浅陋,谈几点关于导语“包装”方法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写好导语难。不仅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拿起笔来首先就有此感觉,即使一些老记者,也常常被“导语难为”所困扰。导语写作究竟难在哪里呢?我体会有三: 首先难在事实选择上。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作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抓住事件的核心,分清各个事实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语选准了事实就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事实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主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中,确有不少好的经济新闻赢得了千万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心。剖析这些经济新闻精品,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叫座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内容外,在写作技巧上,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表现之一。就是他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从读者最近的角度——“你”入笔,叫“你”一读导语,就怦然心动。“你”是读报的对象,是广播和电视的听众或观众,“你”一动心,这条消息就获  相似文献   

17.
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特稿写作的普遍方式。其中《华尔街日报》的模式,首先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过渡到主题——报道主题——回到起点的结构,最为时下媒体写作者推崇和仿效,而且渐成一种趋势。在这种新闻文本里,首先描绘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面对危机,全国各地市党报不断改革求变.从2009年7月1日起,防城港日报社以"让位于基层、让位于民生、让位于项目、让位于监督"这"四个让位"为指导思想,对新闻改革进行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9.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任何一条导语都肩负着如何把主要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如何吸引读者来阅读该篇新闻的双重任务。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20.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或开头部分。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窗口,是记者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人说,写好导语就是新闻成功的一半。由此看来,写好导语对于新闻写作来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