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广东普通高考作文的话题是“雕琢心中的天使”。今年话题的提出,与去年的截然相反。去年是没有引述材料但提示语言相当详尽;今年是有引述材料而没有提示语。没有提示语的好处是,限制少了,留给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但是,对考生来说,审题的难度加大了。究竟怎样理解和把握“雕琢心中的天使”这一话题?考生对这一话题理解和把握得如何?今后高考作文备考应注意哪些问题?我作为高考评卷作文题组长,就今年考生作文的现状,提出一些分析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6年广东普通高考作文的话题是“雕琢心中的天使”。今年话题的提出,与去年的截然相反。去年是没有引述材料但提示语言相当详尽;今年是有引述材料而没有提示语。没有提示语的好处是,限制少了,留给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了。但是,对考生来说,审题的难度加大了。究竟怎样理解和把握“雕琢心中的天使”这一话题?考生对这一话题理解和把握得如何?今后高考作文备考应注意哪些问题?我作为高考评卷作文题组长,就今年考生作文的现状,提出一些分析和建议,以供参考。一、关于“雕琢心中的天使”的理解对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的理解,似易实难,加上没有了提示语,不少考生对这话题的理解有似懂又非懂的感觉。其实,细心解读话题前面的引述材料,便可以理解出“雕琢心中的天使”这话题所包含的许多深刻的哲理来。依据材料,“雕琢”至少有四方面的含义。(一)依据材料,可以把“雕琢”理解为一种手段、一种方法,或是一种行动。也就是说,雕刻家通过“雕琢”这种手段,这种方法,将“心中的天使”搬到了大理石上。雕刻家通过“雕琢”这种实际行动,把无形的内心的“天使”的意念转换成了一个有形的显在的雕像。这段材料揭示的第一个哲理是:要让“心中的天使”成为实在的“天使”,需要方法、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评卷场上,常常可以发现考生由于未审清题意而写的离题之作。如2004年的话题作文“语言与沟通”,有的考生把“语言”这个概念泛化了。写了山的语言、水的语言、鸟的语言、牛的语言、狗的语言。2005年的话题作文“纪念”,有的考生写成了一般的“怀念”:如怀念高中生活,怀念已经去世的某个亲人。2006年的话题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相似文献   

4.
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作题(全国卷)的变化不太大,仍然以“……与……”为话题,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同时给考生提供了相当大的写作空间。本人有幸参加了今年的作评卷工作,从整个评卷过程来看,绝大多数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话题的题旨,写出较高水平的章,但也有部分考生在写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5.
2006年广东省高考阅卷工作刚结束,《羊城晚报》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便先后在相关报道中披露:今年全省高考作文水平很不理想,大都内容空泛,引用材料严重雷同,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提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考作文之所以雷同现象严重,甚至“假大空”泛滥,窃以为问题主要不在考生,而是命题使然。今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是话题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话题,但它却是一个生造出来的话题。所谓话题,原本指谈话的中心,在话题作文中则是指写作的范围,即内容指向。它应该是人们熟悉和关注的对象,必须来自现实生活,常为人们…  相似文献   

6.
从1998年至2001年夏季高考,连续四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令人耳目一新。这个类似“说开去”的题型,中学的复习训练已经多年没有重视。长期以来,一般性供材料议论一统天下,程式化的写作训练,使高考作文几百万人写“同一篇”文章——开头引述材料,再提炼观点,接着联系现实,最后作结。此类文章老套俗套,它已严重束缚了考生  相似文献   

7.
每年语文高考试卷公布后,人们最关心的是作文题,而我认为今年高考试卷中相对更加成熟的题正是作文题。其“成熟”体现是,在保留了去年作文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和去年的作文题一样,今年的作文题仍然沿用“提示 标题”的出题模式。提示语明白晓畅地给考生指明了写作范围,所以考生无需对材料进行复杂的阅读理解,也不会因所谓“审题失误”而冤枉丢分。这样考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集中用于作文本身,使其写作心态相对宽松,构  相似文献   

8.
洪方煜 《求学》2004,(11):43-45
话题作的出现给高考吹来一股清风,考生们摆脱了过去那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畏首畏尾的心理,可以在话题所限之内大展身手,扬长避短,张扬个性,展示才情。而高考作改革增加了发展等级,并明确提出考生作要“有创意”,这更让那些基础厚实、注重创新的考生得以脱颖而出。话题作使得这几年的  相似文献   

9.
谈话题作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题作文是作文的一种命题形式,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个创举。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已经沿用了四年,相信这种命题形式已为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所熟悉。但是,对于话题作文的内在含义以及在高考中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许多人还不甚了解。因此,有必要对话题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作文教学。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有“题”,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所有考生都共用这个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也有考生用话题作为自己作文的标题,但更多的考生是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标题。命题…  相似文献   

10.
话题作是当今高考作的“流行色”。众所周知,如果抛开所有作都有的“写作要求”来看,话题作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提示性的材料、命题人对材料的阐释过渡以及话题。从理论上来说。“材料——阐释——话题”三间应该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尤其是三的内涵应该在同一层面。不能出现任何的偏差,因为一旦有了偏差,就会对考生产生误导。这就是话题作命题的线性原则,也是话题作拟制的严密性的体现。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到的很多模拟高考的话题作。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甚至有些高考话题作也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11.
1998-2005年,语文高考连续8年出现了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简单地说,就是给考生的作文划定一个范围,让考生在话题的范围内自由立意。而符合这一范围(立意)是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要旨,所以如何立意,就成了话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话题的立意范围有大有小,这需要看话题构件(主要构件为材料、提示语、话题本身)中命题者的导向。现就近几年的考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谢道炳 《新作文》2004,(2):26-26
话题作命题形式一般由“话题材料”、“话题”、“提示语”、“要求”四部分构成。学生往往只注重了“话题”和“要求”。却忽视了“提示语”.尤其对“话题材料”漠不关心,甚至于对“话题材料”,不屑一顾。理由是只要是围绕“话题”写作就行.所写章与“话题材料”可以毫不相干。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我们细心去研究“话题材料”,就会发现“话题材料”并非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自恢复高考以来,2001年的高考作命题是最没有悬念的。自1999年、2000年考话题作后,今年高考作再一次采用了这一命题形式,对此,考前的各种信息多有透露。但这决不是说2001年的高考作题不是个好题目。1999年,话题作首登高考舞台,应该说,这种题型最大的优点是把学生从狭窄的题目约束下解放出来,使考生获得充分的写作自由,因此,这种题型一出现就获得一致欢迎。不过,当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本身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作为06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员,我的阅卷速度可以说是很快的了,平均每个老师完成2200份卷子,而我却完成了4800份。我不仅速度快,评卷质量也不错,所以被评为优秀评卷员。因为阅卷数量多,五花八门的文章横过眼球,获得信息量也大,自然也就发现了不少问题。与以往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只有引述材料,而无提示语,限制条件少,给了考生更多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给考生的审题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误区。误区一:不明白“雕琢”可以有比喻义“雕琢”,根据材料可以理解为四种含义。①一种手段、方法,一个具体的行动等,即要把心…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的第一年,作文试题形式上没有什么变革,力求平稳过渡,依旧采用话题作文,并且模式也固定:故事 提示语 话题 要求.考生一看面孔熟悉,考试情绪稳定,信心增强,便于考场上发挥写作才智,考出实际水平.但话题作文应是开放性的,不可固守一种模式.材料中的故事成了一个框框,束缚了考生的想象,不利于充分发散思维.提示语则是为考生设立的一道门槛,谁跨入了这道槛,便获得了通行证,考生内在写作实力的强弱高低难以真正考查.  相似文献   

16.
杂采生辉     
商考语上海卷审题专家:高考作题应当是开放性的.能够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叉不能考前让考生“精题”有备而来,因而题目越采越难出。我们命题组准备了好多题目。为何选“杂”?最主要的是猜不到. 今年由于“非典”疫情,不少老师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准备了这方面材料,命题组有意回避,就是体现了高考公正公平的原则。当然,也有考生会转弯抹角联系“非典”。“杂”的今义很多,可打开学生思想的天地.引导学生知识面广,活学,关心社会、生活。 作题的提示语简明扼要,引导学生尽快入题.[编按]  相似文献   

17.
综观历年来的高考作,不管是命题作,还是给材料作,抑或是现在最时髦的话题作,它们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对于作这种关系到千千万万莘莘学子的前途和命运的“标尺”,我们也要捕捉到它的轨迹。为考生点亮这盏话题作的明灯。  相似文献   

18.
给材料作是常见的作形式之一。由于它既能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考察学生的联想与写作能力,同时还兼顾了命题的灵活性与客观性。但是,由于它具有命题的灵活性与客观性的双重特征,而令考生不易把握,每年高考,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跑题”而丢分。探讨一下寄寓类给材料作的审题与立意,对提高考生的作能力会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许多语文教师便不顾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直奔高考主题——话题作文,而2005年的湖北高考作文可渭给了这些急功近利者狠狠的一击。2005年的高考作文看似材料作文,实则还是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就是“出和入”.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其他的基本形态都和话题作文相同。但2005年的高考作文整体情况堪忧,当然也不乏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审题不深刻、文体把握不准、语言表述不佳、材料不丰富,这也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20.
罗成 《师道》2004,(10):14-15
高考话题作于1998年发轫,1999年形成,2000年正式提出。其特点是给考生一段话题材料,让考生围绕该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章。这种被称为“能最大程度发挥写作自由、体现写作水平”的话题作甫一出炉,即获如潮好评。之后,不仅全国卷乐此不疲连年考,上海卷、北京卷亦紧随其后依样画瓢,2004年获得高考命题权的十余省市也纷起效仿,趋之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