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陆离 《家教指南》2011,(1):53-57
榆林窟第19窟大礼平定四年题记为大理国僧俗四人巡礼榆林窟时留下的题记,时间在五代两宋时期,大礼应当为大理的同名异写,平定是大理国的年号。该题记具体反映了当时地处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西北内陆边陲宗教文化的交流情况,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安西榆林窟“六道轮回图”考释张伯元榆林窟十九窟(五代)六道轮回图(图版壹,2)是敦煌石窟艺术系统中唯一以“轮回”形式来表现佛理“十二因缘”的一幅壁画。构图巧妙,技法独特,在国内其它石窟中不多见,因此弥足珍贵。这幅画画在十九窟前甬道南壁,长年遭受曝晒、...  相似文献   

3.
安西榆林窟第32窟(张大千编号为22窟),是五代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前室崩毁,壁画残存甚少.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佛坛,偏后中央存清修跌坐佛一身.西壁(正壁)上画《梵网经变》一铺,下画壶门供宝十六方.对此经变过去有些学者曾定名为"灵鹭山说法图".笔者几经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总觉名称不够确切.其一,由主尊宝髻升起七朵彩云中各有一坐佛,两侧流云相绕各五身坐佛.仰莲宝座每枚花瓣上也皆有坐佛一身,甚是奇异.其二,主尊两侧画几组倚坐胡床的佛僧:挖眼的、割耳的、剖腹抽肠的.截舌的,等等.这些血淋淋的自裁式的画与庄重严肃的释迦"灵鹫山说法"实难配合.  相似文献   

4.
(一) 安西榆林窟属于敦煌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东西西侧的砾岩山崖上,东崖现在30窟,西崖现存11窟,共41窟。洞窟开凿年代一般认为从唐代延续到清代,但现在洞窟没有明代的。洞窟壁画和彩塑多为唐宋作品,也有一些西夏、回鹘、元代的。近两年的合作考察中,我们确认了几处回鹘蒙文题记,本文释读的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安西榆林窟的岩土工程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安西榆林窟的岩土工程问题 ,即岩体开裂、崖面风化、冲沟发育、大气降水入渗等。同时 ,也阐述了解决上述岩土工程问题的防治对策。其中锚索技术、利用PS -F材料进行砂砾岩石窟裂隙灌浆技术、崖面防风化化学加固是首次在石窟文物保护中的大规模应用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本文还就榆林窟今后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安西榆林窟第六窟存在壁画大面积空鼓、起甲、酥碱等病害 ,严重危及壁画的保存。鉴于此 ,我们采用锚固、边缘加固、灌浆等手段对空鼓壁画进行了修复 ,用聚醋酸乙烯乳液对起甲酥碱壁画进行了修复 ,还对该窟窟顶进行了稳定性加固。  相似文献   

8.
榆林窟第20窟新发现"供养人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瑶 《家教指南》2004,(2):19-22
本文就榆林窟第20窟新发现的供养人身份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和探讨,认为其身份为瓜州归义军曹氏后期的节度使曹延禄夫妇供养像.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西夏历史背景,总结归纳了西夏服饰的主要特点,之后以榆林窟第29窟男性供养人壁画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及图像资料,对西夏武官之冠帽、发式、袍服等具体形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0.
榆林窟第39窟前甬道南北两壁分别绘男女供养人共计47身,其中僧尼5身、世俗男女供养人42身。本文通过考察供养人题名和分析供养人的排列规律认为这些供养人都出自同一家族,即安氏家族。这些安氏是回鹘化了的粟特人后裔,其中男供养人中最尊贵的一位出任沙州回鹘宰相,是瓜州最高长官,他将女儿嫁给了沙州回鹘可汗。榆林窟第39窟正是以这位回鹘宰相为代表的安氏家族在沙州回鹘王国时期重修的家族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龙游石窟地表水、洞室渗水和洞室集水的调查与水质分析,影响水质的窟区生长植物等环境因素的调查研究、洞室渗水和集水与石窟岩体中各类矿物相作用的测试研究,以探讨石窟特殊水环境对石窟风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元代文献资料,并结合蒙元时期曾游历过蒙古地区的外国旅行家留下的游记,以及蒙元时期所绘的图像资料,探讨了榆林窟第6窟蒙古族供养人坐具,认为这种坐具是蒙元时期设在诸王斡耳朵(宫帐)中"宝座"的一种;此外,文章还说明了此坐具的源流及特点.  相似文献   

13.
安西县城北疏勒河北岸戈壁滩上新近发现了密教坛场遗址.一般情况下,密教仪式坛场在作完佛事后并不有意保存,因此该遗址便成了极为罕见的保存至今的坛场遗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查分析了榆林窟第3窟山水风景中所描绘的亭、草堂、园石.1.调查了古典文学作品中与亭、草堂、园石相关联的作品,分析其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作用.2.通过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调查,分析亭、草堂和园石在唐宋以来文人园林或别墅中的作用.3.通过对唐宋时代绘画作品的调查,可知对亭、草堂、园石的描绘已成为山水画中流行的点景.基于这些调查分析指出亭、草堂、园石正是充满了文人意识的一种符号,壁画中这些符号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人思想.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太蓬山现有龛窟104个,造像1470余身,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周围的石壁上,东寨门和南寨门也有少量的造像。开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晚唐,一直持续到南宋,个别龛窟开凿于清代。太蓬山石窟多为摩崖浅龛,也有部分石窟。造像题材丰富,以天龙八部、千手观音等最具特色。题刻共111方,与石窟相关的有39方,包括佛教刻经、造像题记、游记等类别。  相似文献   

16.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品,其艺术趣味是现代印染难以达到的.本文从安溪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基源展开,结合图案表现和艺术特色、民俗表现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加深对安溪民间蓝印花布艺术价值的认识,探究其风格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微区X荧光结合显微镜和电镜-能谱的分析方法,对榆林窟第10、第27窟的4个黄色颜料的表面和剖面进行分析.经过初步研究发现,榆林窟第10窟和第27窟使用的黄色颜料都是砷和硫的化合物,由此推定以上两个洞窟使用了雄黄或雌黄,两个洞窟的黄色颜料在材料使用和制作工艺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都存在变色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