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三立 《小学生》2010,(8):49-50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青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王荣贵 《考试周刊》2010,(24):67-6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在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统一思路、统一学法、统一思想感情的弊端,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难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开拓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  相似文献   

6.
正儿童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充满儿童情趣和想像,又不失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时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儿童诗的语言正是"优美的""富有魅力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语言文字的强大表现力,读出儿童诗的意境和情趣,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儿童叙事诗《礼物》,讲了去年、今年,亲人们送"我"种子、小鸡、手表、《少儿百科全书》等礼物,寄托了亲人对"我"的关爱和期盼。整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神韵,让语文课堂散发美味。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的教学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强大表现力,让语文课散发魅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启动"语言"这艘承载思想的"船",注重语言训练,尤其要专注文本语言的特殊形式,达到磨炼语言敏感性、加强语用能力的目标。一、精选"例子",力求语言训练的长度,增加积累怎样选择语言训练点,这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最难把握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时“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的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达成这一目标,靠的不只是对文本的理性解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即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领悟文本内在的意蕴。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诵读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对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感受作品的情与意、提高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章作者围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朴素平凡的语言、品味幽默的语言、体验积极向上的语言、在"学""练"中学练语言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走上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之路,在实践中品尝语文的真味,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感体现了一个人的语言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租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租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先生指出: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中,反复强调"语言的积累",如第一学段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特别是作文刚起步的三年级学生,要使他们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教师必须在课内课外经常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这几个词直切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是一种动态生成,如流水一样,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永不停息它前进创新的脚步。一、让词语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起来老师总这样感叹:"伊伊同学  相似文献   

16.
李彦丽 《海南教育》2014,(24):27-28
语文课堂中绚丽多姿的语言品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进入丰富的语言想象中,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体验,再潜移默化影响、渗透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品读将使语文课魅力飞扬,而作文也能在在品读后写意飞扬。《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相似文献   

17.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一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生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目标清楚地指向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  相似文献   

19.
高彦 《教育艺术》2020,(4):24-25,26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解释,其关键词是"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运用课程。这里强调了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